开阁飞天迎群英,放舟越海交诸国——中国国家画院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采风报道之泉州
2015年8月8日,中国国家画院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采风启动仪式在福建泉州举行。继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线丝绸之路考察开展以后,中国国家画院正式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序幕,代表着中国国家画院丝绸之路创作计划的全面实施。此次考察团成员由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纪连彬、王辅民、梁占岩、于文江、陈鹏、王平、张道兴、谢志高、申少君、张立柱及杨挺、郭东健、张葆冬等福建画家组成,考察团利用3天的时间,先后参观了开元寺、海上交通博物馆、崇武大岞村惠安女聚集区、安溪茶园等地,对泉州地区的地理风貌、民俗民情以及当地的宗教文化交流状况、海上交通史、古船构建史、丝路贸易史进行了考察与探究,为画家、学者们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历史知识资源。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
8月8日,考察团一行到达福建泉州。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行程中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与外通商的传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数量众多的商人、旅行家、僧侣汇聚于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不同的宗教流派以及多样化的宗教文化也不断流入中国,与泉州本土的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种交相辉映的局面促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的形成。考察团在参观开元寺、泉州宗教石刻展览馆等地时,画家们惊叹于泉州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尤其感受到当地佛教文化的兴盛。
考察团一行参观开元寺
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的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而今已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的雕塑技术高超,游动于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技尤其精美;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均是在明代修殿时期,从元代时期的古印度教寺庙中挪移过来的。大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铺作间更以24尊木雕飞天为装饰。可以说,对比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开元寺亦可称为佳品。考察团一行对开元寺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内的石刻造像、书法篆刻等艺术元素赞不绝口,其古朴的造型和闽南地区特有的“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建筑样式都被一一装进相机;画山水、花鸟的画家们还搜集了菩提树、榕树等植物造型素材,庞大、遒劲的根系和精巧、圆融的树叶都将成为画家们日后的创作中的可选素材。陈鹏老师被南方丰富的植被资源吸引,植物根系的扎实、坚韧与枝叶花朵的繁茂、灿烂,让身为花鸟画家的他找到了创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方向。
考察团成员记录闽南特有的建筑、植物
在泉州宗教石刻展览馆内,不同种类的宗教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的面貌则被更加显著的展现出来。在馆内陈列的数百方石刻中,有墓碑、墓盖石、石雕像等各样教寺建筑零件,分别属于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文化背景的设计样式都在汇聚于此。它们和平共处,继续着这场永不止息的文明对话。考察团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泉州一地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开港通商所带来的贸易繁荣,当地人民在对外交流中一直奉行的和平、友谊、与邻为善的原则,共同造就了泉州今天的文化形态。
考察团参观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
古代先进造船技术引震撼
泉州是之所以被选作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当地所有的强大的航海、造船技术不无关系。早在唐代,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时至宋元时期,更成为了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性大港。在海上交通博物馆,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泉州古船陈列馆”、“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和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外国民俗文化、海上交通历史的器物。考察团成员在这里充分了解了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船型种类、航海技术的形成与演进,系统的学习了海上航行的相关知识。造型各异的船模引起了考察团成员的极大兴趣,讨论其造型对速度的影响,不同功能的船只造型,都为今后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依据。
考察团海上交通博物馆合影
考察团参观海上交通博物馆
最让大家震撼的是在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所展出的南宋沉船。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三栀远洋商船,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船声扁阔,底尖,船壳板用2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载重量达到200余吨。在其展厅中可以看到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船舱结构、船员居住空间及香料的展示,其中不乏珍贵的龙延香等品种。申少君、于文江、王平等被巨大的船体实物所震撼,折服于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这艘出土古船揭开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宋代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在同一时代领先于世界,是古代泉州开放与繁荣的见证。
考察团参观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海滨滩涂惠安女,茶水泡出新泉州
此次采风考察过程中令考察团印象最深的非“惠安女”莫属。8月9日,考察团一行来到惠安县崇武镇的大岞村,这是“惠安女”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惠安女”的服饰奇特,极富地方传统色彩,再加上她们极富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极高的美誉。其典型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服饰独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
考察团一行与惠安女合影
一下车,考察团成员们不顾海风的猛烈,便追随惠安女而去,相机、速写齐上阵。张江舟、纪连彬、王辅民、梁占岩、于文江、张道兴、申少君等几位人物画家最为激动,“惠安女”下海、织网、抗石头等画面都用镜头记录下来。打动画家们的除了惠安女独特的装扮外,还有她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筑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这些中国女性身上最闪光的性格品质都成为画家笔下最生动的素材。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但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让他们的光彩愈加夺目。在这里,海水和岩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与婉丽,刚强与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张道兴、申少君、于文江被“惠安女”这一题材打动,主动留下来写生。尽管高温炎热,一半衣服已经浸透,3位老师依然坚持现场写生五六幅作品。
考察团在崇武进行采风创作
考察团在崇武进行采风创作
于文江、张道兴现场写生作品
在采风过程中当中,考察团还真切感受到闽南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及自然地貌特征以及茶文化在福建的兴盛。在安溪,考察团系统了解了关于茶叶的知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能强烈感受到茶文化已经渗透到福建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画家们了解丝绸之路背后的文化内涵及今天新泉州在丝绸之路影响下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在安溪学习茶文化知识
8月10日一早,考察团一行来到座落在惠安县东南的崇武古城旧址,是我国现存比较完好的花岗岩石头城。崇武地处东南海疆要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为了御海抗倭主持兴建。后几经扩建整修,现全城墙周长2567公尺,东西宽300公尺,南北长500公尺,高7公尺,基宽5公尺;城内侧原有捍寨、墩台、馆驿和演武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考察团成员站在古城墙前,感受几百年来金戈铁马,望着对面的台湾海峡感慨良多: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平定倭乱;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考察团一行在崇武古城旧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为美术创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泉州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此次采风非常有意义。正如张江舟副院长所说,这次考察的大量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人文、民风民情、自然风光都会成为艺术家日后创作的基本母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艺术家心灵的培植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有责任用自己的画笔再现“丝绸之路”的光辉历史,为“新丝绸之路”的建设、繁荣“丝路”文化、实现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图、文:张婷婷 编辑:刘童、高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