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b2133054714016a6b9bd5566b1fb51/images/1ec065c7ffd04093be2e07b73aca3e2e.jpg 采风纪实
采风纪实

“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考察写生 “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考察写生

来源:发布时间:2014-08-19

2014年8月4日8点,朝晖映照的时刻,考察团已收拾好形装分乘两辆巴士告别敦煌,开赴嘉峪关,顺道去考察万佛峡——榆林窟。

榆林窟地处瓜州,距敦煌有一百多公里。汽车在茫茫戈壁上奔驰,两旁干旱暖灰白色的荒漠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一簇簇灰绿色矮小的骆驼刺,单调灰黑色的祁连山脉随着在荒漠升腾的热气飘忽在天际,耳畔除了汽车轰鸣,寂无声响,一切显得有些虚幻。只有当偶尔遇上一处低谷绿洲,才能唤醒大家昏睡的情绪,下得车来拍些红柳林、骆驼和羊群作为资料。

近中午时分,考察团终于到达榆林窟。榆林窟座落在戈壁荒漠下陷的峡谷中,依山而凿,分列东西,疏勒河在谷底流贯南北。东边的河岸高大浓翠的白杨与古老粗壮榆树杂生而茂密,掩映着散布其间的佛塔与洞窟,向日葵与野花在凉爽的清风中盛开着。而西岸几乎寸草不生,在山壁纵向的水流蚀痕中散落着一些石窟,洞门紧闭,显得苍凉空寂。由于地处偏远,又不显目,谷里几乎没有什么游人,祁连山的雪水裹着泥沙轰鸣着,愈发显得幽静。和热闹的莫高窟相比,这里充满着自然的天趣和朴素的宗教气息,在单调的荒漠中真是别有洞天。如此佳境,赢得团员们纷纷赞叹。曾来德院长是下车后第一个走向谷底拍照的,而何加林更是顾不上欣赏洞窟艺术,迫不及待地四处选景写生。

洞窟艺术的考察是王辅民事先与榆林窟艺术研究所联系好的,一些不对公众开放的特窟这次也对考察团开放了。大家分成两组在专业的研究人员带领下对自唐至清的一些代表性洞窟仔细地欣赏,和讲解员细致交流。学生时代就来过榆林窟的杨晓阳院长与李晓柱、何加林等纷纷对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线条特点、用色交流各自的看法,讲解员也通过实例,向大家宣讲一些佛教的教义,以及介绍石窟绘画所反映的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石窟艺术的价值不仅在其自身,各个时代对于它的态度关注程度也是一部文明史。许多团员都表示这些考察,必将对将来的丝路创作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

结束榆林窟的考察,考察团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下午三点半才来到可以就餐的瓜州县城。吃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面条和瓜果后,考察团再度启程。傍晚8点半,在层云挤压的天边遥遥望见祁连山巅的积雪时,车队抵达了嘉峪关。

8月11日,考察团的车队继续东行,告别甘肃,穿越秦岭,中午时分抵达陕西宝鸡。

下午,考察团来到宝鸡市凤翔县著名的民俗村六营。六营以创作传统的民间泥塑、剪纸、布偶、皮影制作而蜚声海内外。许多美术学院都在六营村的农民家设立了教学点,以支持这种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如今文化旅游、民间美术作品销售已经成为六营村民一个的经济收入增长点。我们进村时,村口的广场一群工人,正在做一些大型的景观泥塑。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把整齐漂亮的楼房村舍分成两列。家家户户敞着大门,院内的房屋分成展览销售、制作、存储等不同用途的空间。中国的农民能以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作为营生,这的确让人感慨万千。杨晓阳院长曾在西北工作多年,对于陕西民间工艺美术非常关注,六营村他曾来过多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来到了尚健在工艺美术大师胡深的家里,团员们一起见识了这位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儿女们创作的泥塑、马勺壁挂、剪纸等精美的工艺品。杨院长像老朋友一样和老先生交谈着,并订购了一批胡深先生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也是在这些精美作品吸引下,团员们纷纷采购六营村民的作品带回研究、欣赏或馈赠亲友。

由于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写生活动行将结束,晚上八点半,考察团在入住酒店的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杨晓阳、曾来德、王孟奇、蔡超、李庚、梁占岩、赵奇、刘建、王僖山、李晓柱、李晓军、杨越、陈鹏、魏广君、王平、董雷、王静、李诗文、武广宇等出席,会议由王平主持。

杨晓阳院长希望大家就这次考察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对于画院组织的“丝绸之路创作工程”建议和想法。座谈会围绕着这两个议题展开,杨晓阳院长在讲话中说,“自己长期生活和工作于西部,因为了解所以热爱。”他说,虽然自己以前多次到西部参观考察,但此次考察把点串成了线,认识更系统,更深入,收获很大。他认为,“通过此次考察,对于《丝绸之路创作工程》的认识更加明晰,决心更加增强,目标更加明确。”曾来德副院长认为:“这次考察是一次文化的长征。”王孟奇老师认为:“感受到华夏文明源头的质朴与生命力的感染。”李小柱认为:“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精神。”李庚、蔡超、何加林、王僖山、杨越、魏广君等认为,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考察也给自己带来了创作的冲动。对于此次考察,正如李晓军所说:“感受的力量,来自于行程”。而此行对于所有参加考察的团员来说,也正如梁占岩老师所说,“此次考察是一次在心里留得住的经历”。大家充分初定这次考察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启迪,对于创作工程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对于《丝绸之路创作工程》的认识、创作的态度、工程的价值大家也纷纷发表了看法,杨晓阳院长希望大家在丝路创作工程中不仅要尊重个性,而且要有国家意识、学术意识、责任意识,担负起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赵奇老师认为,“《丝绸之路创作工程》不是个人行为,决定了参与工程的人,视点和眼光要高。”陈鹏老师认为,“创作中要有文化自信,要有鲜明的立足点。”对于创作,赵奇老师认为,“应该超越一般的历史画创作,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展开,要画出社会的良心、担当。”梁占岩老师也认为,“要有大格局。”对于工程的意义和价值,刘建老师认为,“有历史意义,有文化意义。”蔡超老师认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我们对历史的选择。”

杨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勉励大家作为艺术家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对国家文化发展的软实力要有所贡献。并对持续跟踪报道此次考察活动的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国学频道等媒体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会议气氛非常活跃,持续到午夜12点半多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