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1fa111d3ff4376afee9e031eaf6bcd/images/87c6104bc7e843d59bdf1196d3f54353.jpg 创研动态
创研动态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图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图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来源:书法篆刻所发布时间:2024-11-27


研讨会现场


11月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西泠印社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承办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图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研讨会嘉宾合影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尹兴,西泠印社党委委员、社委会副主任邵建华,《中国书法》杂志主编、西泠印社理事朱培尔,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范正红,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陆宗润,西泠印社社委会艺术创研处处长丁竹英,西泠印社社员岐岖、郑志群、古菲、陈根远,济宁汉文化博物馆馆长高成丰;以及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所长魏广君,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洪厚甜、王厚祥、蔡大礼、魏杰、唐朝轶,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伟出席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谢小铨主持。
为系统地研究书法古迹,深挖传统,推动书法的全新发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自2020年开始,采用“品”方式从金石书法研究入手,策划推出了“源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并先后举办了“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此次推出的“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展,采用邀请和投稿相结合的方式,经评审共有118件书法篆刻作品入展,43篇论文入选,基本展现了当代书家、学者对金石学和刻帖的全新理解。


/cnap/wximport/upload/20241128/64c0c3bdf823587b4918170c0b144c10




书名:《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五: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摄影:张旭辉
主编:陈振濂 刘万鸣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新书发布会上,以“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展览内容为基础,由西泠印社、中国国家画院共同编撰,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五: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论文集/作品集亮相。据尹兴介绍,此次展览的作品和文献具有典藏性和可读性,以出版的方式向藏品、专家和参展艺术家致敬。同时,引领年轻书法家更多地关注传统,并启发和引导他们的书法创作。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五: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内页


魏广君表示,此次展览通过大量的古器物、古拓片,从历史的角度对金石学史进行了梳理,这些作品作为史料编撰成书,构成了一部简明的金石学史图录,是解读金石学史的重要文献。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展大致有几个方向:历代金石学文献、著录研究、金石学家研究、金石收藏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涵盖青铜器实物、图像,摩崖石刻、拓本等)。谢小铨表示,此次研讨会对金石学的传统及其当代发展、金石刻帖的学习与创作、金石学家的收藏墨迹研究,以及金石刻帖的文献、著录、校勘、鉴赏、考订、版本等方面进行探讨。



研讨会摘要
(按嘉宾发言顺序


陈振濂:此次展览作为一个范式,将对当下的书法展览生态起到清醒剂和强心剂的作用。首先,展览展出了大量的经典范本,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其次,展览突破了以往专题性的限制,而是从文明史的角度,不仅选取了书法作品,还展示了种类繁多的器物,如陶器、青铜器、砖石、碑帖等,这样的展览格局更大,视野更广。第三,展览的范式已经从书法的框架中跳出来,不再局限于讨论篆书或隶书,而是关注整个金石学史,这样的展览更接近对文明史迹的关注与研究。


徐涟:金石是书法的重要载体。从2020年开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从梳理金石书法资源入手,以品评的方式介入,策划推出了“源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采用拓本研究、书法史论和书法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对金石拓本展开全新的探索与诠释,先后举办了“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以北宋第一部大型汇刻丛帖《淳化阁帖》为标志,开启刻帖风气,宋代以后的书法借刻帖而流行,书法因为载体的变化而发生了笔法、字法、章法乃至于风格、流派的衍变。为此,我们以“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为今年展览主题,延续之前的学术主旨,力图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书法传统资源,深入展开审美意义上的品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这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的使命与责任。


邵建华:此次展览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发展、昨天与今天、古代与现代的关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配合西泠印社的老师们举办好各种展览,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加强西泠印社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高质量的项目。致力于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让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这些高层次活动的成果。


朱培尔:此次展览可圈可点,第一,展览出版物图像清晰、编排得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无论是学术性、印刷质量还是版式设计都值得称赞。第二,展览主题突出,从金石学史的角度出发,用当下的视角重新审视金石传统,并呈现金石学的发展脉络。第三,展览在金石学史的框架下,超越了以往的展览,尤其是在处理刻帖与金石学的关系上,展现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第四,重新审视碑帖的价值,参展作品并没有按照正草隶篆四体进行区分,而是从书法审美和材料制作方式的角度来进行艺术的甄别和选择。第五,强调实物在展览中的重要性,实物的立体感和质感是拓片无法比拟的,实物的影响力和审美价值是当下人们需要深刻领会的。


洪厚甜:金石学是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对于金石学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研究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古代经典范式,以促进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此次展览是一次学术探讨,其出发点是帮助书法家将古代经典转化为当代笔墨。书法不仅是对古代经典的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在我看来,此次展览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既要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也要实现对当代社会书法生态发展的科学推动。


范正红:此次展览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现实中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展览的突出特征是它从金石学和帖学的角度出发,将其与现代书法篆刻创作融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金石学的历史传承,也体现了当下书法篆刻的水平。金石学作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学术体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而由金石学所支撑的碑学,是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对书法艺术的填充是划时代的,对书法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在我看来,重振金石学对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接续中国文化精神,并将其有机地发展起来。


陆宗润:此次展览藏品跨度大,从金石到碑帖几乎涵盖了文字研究领域的所有门类,特别是《东汉·曹全碑》拓本、《唐·九成宫醴泉铭》拓本、《淳化阁帖》拓本等都是首次露面,这些底本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它们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范本,而且对于鉴定和研究碑帖的真伪、优劣提供了重要依据。鉴定在碑帖研究中占据基础地位,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方法,如比较法和考据法,才能确保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文字学、艺术学、材料学的介入,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的碑帖考据和版本研究具有促进作用。总之,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学术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这样的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推动了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王厚祥:看完展览感触很深,第一,展览中的文物、碑帖不仅塑造了民族的审美,也是历代智慧的结晶。面对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强大,也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第二,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刀刻金石的质感和自然风化的痕迹,这些因素丰富了书法的表现,书法家学习金石书法时应该将这些元素纳入其中,以获得更全面的艺术体验。第三,从展览中我们可以学到古人真正的笔法,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创作中,使得我们的书法品位越来越高。第四,艺术家在推动历史审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繁荣的当代,书家应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与古人相比,更要在审美和艺术上达到时代的高度。


岐岖: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考古发现。其中陕西出土的《石鼓》《毛公鼎》《散氏盘》等珍贵文物,都是中国金石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此次展览不仅让我们对陕西的金石学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陕西历史文化的兴趣。


陈根远:此次展览是书坛回归文化、回归传统、蓄积力量的重要举措。这样的展览有助于构建时代的高标准,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未来金石学史的研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对古代金石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正,以发出当代的声音。


郑志群:金石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古代器物到民间刻写都在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内。过去20年间,金石学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和体系化,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金石学的地域性研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我将以济宁的汉碑作为切入点,深入地梳理和研究济宁汉碑对金石学研究的重要性,期望其能够作为金石学史研究的补充和深化。


高成丰:当前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如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我们常说“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是发现和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西汉时期的手写体和刀刻文字,为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面对如此广泛的史料,金石学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陈明:此次展览不仅关注书法的字体和字形,还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文化和历史。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展览囊括了5000年来重要的金石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展览不仅对于书法创作具有示范性作用,同时也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编辑: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