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185074cf6414392e6d8f741be163a/images/b5611e446c6a41da976ffb983449a6c2.jpg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之又见桃花 · 李晓柱水墨艺术展举办 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之又见桃花 · 李晓柱水墨艺术展举办

来源:发布时间:2022-06-16

5月7日至6月1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又见桃花·李晓柱水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展出。本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十一回,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2022年的第一回,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近三年创作的人物画作品80余件。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中国国家画院自2021年起组织策划的品牌活动之一,以个展的形式,展出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与号角,艺术家是“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主力。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美术的“国家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繁荣中国美术、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注重艺术本体创作,关注现实和时代、紧跟国家各项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以及常态化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三方面开展学术活动,逐渐强化“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坚守精品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推动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我们以“大道不孤”为主题组织系列展览活动,旨在鼓励艺术家们在弘扬艺术大道的同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弘扬正气,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以“又见桃花”为主题,既是对李晓柱13年前“桃花度”个展的延伸,也是对其当下所思所想的追问和呈现。展览展出了近三年来创作的14个系列作品,谈起此次展览的主题,李晓柱在其自序中写道:“于我而言,此画事却成为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不得不深思,不得不重理心绪。今日再看桃花,竟然惊了自己,我心已在桃花源,如何再去寻桃花,我即是桃花,我与桃花一体,我与宇宙不可分,我灿烂则桃花灿烂,我得度,则桃花得度,则世界得度。绘画,于我即是桃花源,且能圆满我自己。”

展览现场


众家谈

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在我印象中,李晓柱是一位造型和表现能力很强的中国人物画家,但是今天看来他“又见桃花”个人学术展览,非常的意外。呈现出的作品一反他以往多年来秉承的个人风格,探寻出另外一种绘画语言。一般来说,人物画家创作都是以人为中心表现的,要么是表现人的艺术,要么是表现艺术的人。但是晓柱的作品把人作为这个世界中人跟自然万物、人跟桃花的一种关系加以处理,他所表现的人抽离出了人物本来的具体特性,与桃花形成某种艺术的组合,而且在这些平面的作品中,他极尽画面的多种构成形式,把平面的人物表达到了十分充分和极致的境界,面貌独特。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他能在实践中勇于突出、不断地追求学术上的创新,这非常令人赞赏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走进晓柱的展览,他的这些作品很让我有一种陌生感,甚至对于他自己来讲,跟他前期的作品相比,也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体现出晓柱有很可贵的敢于超越自己、不断探索的精神。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能不会特别追究你为什么画桃花,或者你跟桃花的意象之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关联,但我以为这批作品有新意,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画面更加融通,混沌之意更加明显;第二,保留了原有的大场景、多人物的优长,但将其转变为朴茂、丰厚的整体画面的意象;第三,文人情怀在晓柱作品里有了新的体现,他的画从渲染、层插到笔线,甚至着彩,都越来越超越自我,画得越来越放松了,完全沉入到笔墨表达中。总而言之,晓柱这批画使他自己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看到他更加自如、自在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升华,难能可贵。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区别于以往的作品,此次李晓柱的展览呈现出的作品面貌一新,展现出其创新和创造能力。众所周知,李晓柱早期的作品现实题材比较多,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他最熟悉的生活。作品与人民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思想情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奠定了李晓柱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基于现实题材创作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此次“大道不孤”李晓柱展出的作品更注重对艺术本体的把握和研究以及对形式语言的个性化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和个性特征,有张力、有冲击力,让我们看到了李晓柱非凡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作品与时代联系得比较紧密。祝贺展览圆满成功,希望李晓柱将来能够在艺术实践和创作当中更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李晓柱的艺术,既蕴含着中国艺术家身份的独有烙印,也呈现出艺术在当下世界中所应蕴含的初始意义——诚实地、坦率地、质朴地展露出内在心灵的风景。从最初崭露头角的《白洋淀的船》《大秋》《欢乐的果园》,到四五十岁《桃花度》的风格转型,再到此次个展的《又见桃花》,一幅幅作品的展开仿佛是一部心灵日记,让人进入到艺术家的内心深处,去阅读他的喜怒哀乐与困惑彷徨。幸运的是,这些感受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一代中国人。作为六零后艺术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李晓柱不断递进的人生经历与艺术进程,因此具有了大历史当中的典型性,他将个体的境遇转换为一代人的精神境遇,成为当代中国人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当代、从本土到国际的精神图谱的一个缩影,并由此实现了他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转向。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桃花”是李晓柱一直以来所关注表达的对象,不同于李晓柱早期相对比较具象的“桃花”,本次李晓柱“又见桃花”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近年来在艺术上的思考和追求,呈现出了一个新面貌。他以其独特的笔墨架构,以符号化的人物造型方式,将人物和整个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而又有节奏的画面,尤其他以淡墨的处理方式,做到了墨和色的融合协调,这非常难得,希望他将来可以生发出更多有分量的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李晓柱的作品中体现出非常强的探索性、体现出了非常强的当代品质和当代气质。从晓柱原有的艺术体系轴线来看,他其实已经做了非常好的个性化的探索,让水墨人物画的语言方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启示意义——我们不能躺在前人既定的语言规范当中,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变革、根据个人的不同心理体验,找到一种更加适合内心表达的语言方式。在这一点上,李晓柱做得非常出色,他已经建立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我相信这种语言方式对当代中国画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通过桃花能够窥见李晓柱的内心的世界,他以桃花构建了的一种从外观走向内观的转变路径。从纷争到宁静,画面中饱含一种大美之境,他通过对语言结构崭新组织,以及更富书写性的笔墨,实现了以物赋情的隐喻性表达。所以我以为李晓柱的人物画之境,已经超越了我们以往所见的对现实和具体情节上的直观表述,构建了自身的精神家园。从这个高度上看,李晓柱的作品无疑在当代中国画创作创新中具有引领性和代表性。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春天刚刚过去,夏天就要来临,我们在李晓柱“又见桃花”展览感觉清新。展览中我们看到了“桃花”在晓柱心中别样的情感触动。晓柱从表面看是特别爷们的一个人,但他其实内心跟桃花一样,非常敏感和敏锐,所以他笔下的桃花作品呈现了他对生命的微妙触碰、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发问,这于艺术家来讲,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而且在他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当代意味的构成,包括人物造型、桃花树的线条、画面色调等等,他把人物完全符号化,然后将他自己融入到这种符号里面,我们观他的“桃花”就是阅读他内心的生命世界。所以在他的作品当中,既有陶渊明时代对桃花的理解,同时又有当下李晓柱在这个时代对于生命的发问。展览非常好,希望大家来看一看。

展览现场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张道兴:一直以来对晓柱的创作很熟悉,他也在继承和创新的路子上走得很稳健,我想今天这个展览之所成功就是他将昨天和今天成功连接了起来。我以为我们只拿着今天的东西把昨天的东西都甩掉这是不对的,李晓柱做到了把昨天拿到今天来,把传统也带到今天来,并且在这不断的变革中,既融合了他对传统的认识,也叠加了他对现在的认识。展览很成功,祝贺他!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李宝林:这批作品与晓柱以往的作品相比变化较大,他将自己对佛家道家的理解,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思考融入创作中,追求艺术本身,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心态。而且他在笔墨、色彩的运用上结合人类心理表达的稳重、有质量,为观众塑造出飘逸的空间。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苗再新:从“桃花度”到“又见桃花”,李晓柱的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性都更进一步了,作品形式和思想内容都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看到这批作品不禁让我们想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画面给人一种玄的感觉,体现出了一种妙的境界,非常独特。期待晓柱推出更多更有冲击力的作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志钧:李晓柱的此次展览让我印象深刻,和他以往的风格不能说没有联系,但多了更多探索性的东西,从画面反映出他对中国画的想法,和对中国画画面结构的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中国画过去讲的是一种规则性的东西,而他这种探索就已经打破了中国画的规则。虽然借用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元素,但是可以看到他将这些元素与传统中国画相互融合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同时他的画面还透露出了他的思考和想法,十分打动观众,对我们这些画家也有极大的启发性,希望他的探索可以不断延续下去。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张立柱:晓柱此次新展相较多年前的“桃花度”个展又有了很大的跨越,虽然主题都是桃花,但是这次突破了具体的人和桃花描述,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思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艺术感特别好!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范扬:李晓柱以“又见桃花”为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符号,特别好,他将人物进行了高度概括化的处理,画面整体而有力量。另外他在色彩也很讲究,无论是画面色彩表现还是展览现场的呈现十分雅致协调,营造出了一个晓柱的空间、晓柱的时间和晓柱的人物,时间、空间、人物既做到了统一又得以充分展现,非常成功!

展览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进安:中国画应该是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更广阔的表达区域。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更多的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应该突破其原有的界限,这样我们在面对生活和表达生活的时候,就可以有充分的余地和手段。李晓柱的这批作品运用的手段比较丰富,包括作品和作品之间、人物和环境的处理等等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程度。

事实上一张画构成的因素比较多,包括艺术家的手感、见识和所思所想等等,只有各方面的关系都配合起来,才能出现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作品。从晓柱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状态应该是现阶段最比较好的一个阶段,也是能够出现比较好的作品的时期。他的这批作品以“桃花”为母题,与人物之间达成了一种关系,包括人物的动作设计、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等等,值得我们去更深层挖掘的,对我们都有启发性。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林容生:这批作品完全跟李晓柱之前的创作形态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有很大的不同。他一直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生活出发,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观察、对自然的情感,很好的呈现了出来。他的这批作品没有很具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但是又表达出了一种生动的意象,这既是他对以往形式的突破,又是对他自身内心状态的轻松自如的表达。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王永亮:这个展览我先后来看了四次,老是看不够,被李晓柱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他对人物形象之间的情绪把握所感染。展览中,我们看到李晓柱没有停留在人物画的具体形象的把握上,而是跃然架构了一种全新的人物样式,他将自身精神情感与社会群体中的人物情绪相对应,传达了一种心向阳光的积极情绪,烘托出了一种唯美的氛围,传递了当下文人的审美样式,开辟了人物画创作新面貌,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王辅民:看了晓的画有两点启示:第一是他实现了将自身人生经历和心境的转化的和表达;二是他以“桃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实现了绘画语言的当代性探索和突破。

展览现场

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殷会利:李晓柱这几年来创作了很多语言样式非常独特、新颖的作品,我一直很关注。这次看了李晓柱的展览感触很深,他以“又见桃花”为主题,突出他个人对语言探索的追求。通过展览既展示了他在探索过程中一步一履不断前行的痕迹,也让我们看到了李晓柱对中国传统的笔墨的语言运用,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中国人物画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和空间。祝贺展览成功。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再次观看晓柱的展览是吃惊的,不同于以往“桃花度”的作品,从直观来说,其笔下的桃花去掉了早年的装饰性的平面特征,去掉了些美艳,更加具有乡野的粗朴感、粗粝感。这让我们不禁从他的作品中窥视到其童年生活、人性本源。在人物处理上,李晓柱运用了西方现代雕塑的造型语言形式,甚至借用了图像镜头语言的形式,轻松带我们进入当下的视觉体验。在笔墨上,李晓柱改变了以往滑爽、水润特点,更加强化线与面的组合,回归到传统的疏淡、荒寒的笔墨意趣。以上种种,让我们看到了李晓柱已经完全走到了对当代中国画或者是当代绘画探索的道路上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李晓柱两次桃花主题的作品,呈现出更像是两位不同艺术家创作面貌。让我们看到了他在绘画创作上的突破和超越。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晓柱的绘画越来越强调自身的独立特点,而且不拘泥于传统国画的样式,自成结构、自成空间,以灰和白之间的把控,形成了发自内心的相互交错的空间关系。可以说晓柱的画面在空间关系处理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透视关系发挥到极致。总的来说,李晓柱的画面具有整体性,越走越接近于中国画的交融,他借助水墨语言交融了众多现代美术发展的成果,浑厚且协调,可以说他推进了中国人物画往前发展的语言上的创新和变革。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从“桃花度”到“又见桃花”,李晓柱创作的整体脉络是一以贯之的,但对比两次展览,他创作的状态也是不断发现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在我看来,他的画第一是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跟他的生命体验有关,虽然作品中,他已经去掉了一些人物画的叙事,以符号化的、超越生活的造型表现,但有一种印象性的写意。第二是跟他的审美追求和对于时代艺术的思考有关,追求作品当代的品质,而且还融入了中国画面的诗境,展现出了中国画家的独立性,找到了中国画与时代审美的契合点。第三这批作品跟晓柱专业的修养有关系,呈现出其当下的专业修养的状态。总之,晓柱确实是在路上的状态,他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在前进,这于一个艺术家来讲非常好。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把晓柱的作品作为个案,从图像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发现从13年前到现在,李晓柱的系列性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变化,从早期的《天放》《艺林》《古晨》到现在《又见桃花》,它系列性的发展为我们描述提供了很多具体图像的资源,把它作为一个详尽的描述会发现它的元素有若干,但是有比较强烈的稳定性,我发现发展变化的趋向越来越饱满浑然、越来越整。他总体的状态,在笔墨上是放松的、饱满的、朴茂的、充盈的。其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戏剧元素、舞台元素,艺术家试图将本人的梦境、诗境以及宗教内容的很多幻境融为一体,呈现了《又见桃花》的诗境,为我们个案分析带来了当代艺术家的个案基础,对丰富当代图像学研究非常有益。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在春夏时节迎来的“又见桃花”人物画展集中展出了李晓柱先生近期的一批创作,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面貌,很是令人惊艳。首先是在色调的处理上,用色艳而不媚,在有意地降低色调饱和度的同时,营造画面一种高级灰的质感,十分耐人寻味。其次在形象的塑造上,人物的形体结构被抽象为概念化的符号,以往作品中相对具象的造型被进一步地消解,也呈现出李晓柱在人物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和思考。这一切,营造出画面梦幻般的意境,这是一种创作和审美感受的升华,也是一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通过“桃花”,我们看到李晓柱的作品从具象表现开始走向抽象意境的表达,将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其对社会、对生命的体会和理解自如表现。而且在这批作品里,我们看到他表现的元素不仅有人物,还包括了山水和花鸟,但是他却做到了浑然一体,境界宽广博大,这些东西我都很喜欢,祝他展览能够圆满成功。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虽然以“桃花”为主题,我认为晓柱的作品是紧扣国家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从表现内容上来说,晓柱是用画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情感,或者说是以美术家学术思考的形式反映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品格,然后又以此催生出他所探索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特殊的技法和语言,所以李晓柱“又见桃花”展览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一致的,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看、好好读的展览。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此次展览可以说是对晓柱以往特别疫情防控期间绘画创作的总结。这些年他一直围着“桃花”打转,从其中抽离出来了许多与别人不同的感受,并将其幻化出许多理想化的哲学思考。正如他在展览中所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儿童一样游戏”,在追索“桃花”母体的过程中,李晓柱在精神和趣味上越来越趋于一种理想美,逐渐进入到了一种轻松的绘画状态,并给人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祝愿画展圆满成功,祝愿他的“桃花运”越来越旺。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李晓柱从2019到2022年间的水墨新作,给我们耳目一新感觉。首先从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上,和他以往的是有比较大的变化,以更大胆的魔幻现实或者说超现实的方式,延续了其对“桃花”母体的探索,并呈现了其对疫情之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所思所想,给人以美好的期待和寓意。我们看他表现的人物已经模糊了身份和面目,以更加抽象的几何化的图式来呈现,他把传统水墨和西方的表现主义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这对我们传统水墨在当下语境的探索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在李晓柱的作品中,始终带有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次展出的“再见桃花源”系列作品延续了之前的手法——以写意性的笔墨语言,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妍丽淡雅的色调,构建了一个现代都市人心目中的“桃花源”。跳跃拉长的人物形体、绽放在浓淡有度墨色中的粉色桃花,疯狂生长的野草……更像是一种隐喻,也可视作当代人精神的外化,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在李晓柱的笔下,语言和风格并非最重要的,他所关注的是通过绘画来审视生活与生命、自我与他者的命题,探讨艺术与精神的关系。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部分展览作品

摄影:武广宇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