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访谈

一个执行者的自我批判与重构 一个执行者的自我批判与重构

来源:发布时间:2009-12-22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访谈录

2009-02-27 

(一)我国美术院校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问:近几年来,笔者多次来西安,其中,最主要是来参加西安美院主办的一些学术活动,在近距离地与您以及西安美院接触中,感触很多。一方面西安美院校园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有特色,特别是那些矗立在校园里错落有致的拴马桩,让人仿佛走进了博物馆。尤其是大规模堆满操场的石刻,实在令人震撼,学院里形成了浓浓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我亲身体会到您及学院的老师们身上那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和热情。我个人觉得,西安美院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劣势变为优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答:我们是被逼出来的。1994年前,我们的办学环境太差了,很多骨干老师都被人家挖走了。1994年,我在寻找我们西安美院自身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发现中国的美术学院包括西安美院在内,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中国的美术院校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西化的美术院校。传统文化、传统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不到一半,就中国画来说,当初,被一些领导认为不科学,结果全国的美术院校都以西画的基础为基础,国画系一半课程都是西画课程,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50年,但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过。

2、几大美院都按一个模式在做,学科设置结构、包括教具都一样,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3、各个学校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都一样。

4、后勤、行政人员普遍多于教师。我这些年来走访欧美的美术院校,发现我们与当代西方美术学院相比,这方面差距很大,行政、后勤人员多于教师的情况严重制约着中国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办学效率。(二)提出“七条”改革措施,倡导“五”项要求

问: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西安美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1995年,我提出“七条”改革措施:

1、实行人事聘任制。打破校内外、国内外、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现在已经自然而然了)。

2、实行工作室制。美术学院不能先设置系科,再找老师填补,而应“先有名家,再有设置”。不能有空设置而无名家误人子弟。

3、实行学分制。学生打破专业,加强选修课,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并实行弹性学制(现在国家教育部已改为3—6年)。

4、大量压缩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扩大教师队伍,增加办学效益。

5、兴办教育产业,增大经费自筹能力和学生实习动手能力。

6、艺术教育从小抓起(不但抓附中,还创办幼儿园与残疾人特教学院)。

7、推动后勤彻底社会化。

提出问题,想出办法后,我们大踏步改革。10年改革历程非常艰难,前5年非常难,现在非常团结。10年探索,引进了100多人,后勤压缩到24人,行政科室人更少。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体,面貌变化很大,国际交流和学校规模扩大了20倍,还创办了残疾人学院。我们在强调中国特色美术教育道路上,有一些西安美院特有的具体方法。除七条改革外,我简单概括为“一、二、三、四、五”,条要求:

1、所谓“一”,是强调“一校一品,一人一品”。“一校一品”,强调的是中国的美术院校要办出中国特色,西安美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人一品”说的是每个人要定出自己的学术方向,要有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品牌。

2、所谓“二”,是“二本书”。首先是每个人要在学校倡导的读书活动中,在泛读基础上“精读一本书”,其次是每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学术方向“写一本书”。

3、所谓“三”是“三大理论”。就是我1995年提出的“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

我所提出“大美术”,是针对过去系科设置只培养艺术家,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状况提出的。我认为,我们美术专业要面向整个社会,走出象牙塔,我们过去的功能主要是继承和创作,现在美术学院功能要转变为“继承、研究、创作、创新、普及”五大功能;要为国家全面服务。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研究关注什么教什么,一切美的“术”都应该有。

我所提出“大美院”,是因为“大美术”,所以要“大美院”。过去是二三百教师,一二百个学生,就是以前欧洲的模式。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众多,经济发展飞速,现在这样的培养模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有人说,培养那么多搞美术的干什么?在法国,巴黎有四五十所美术学校,而我国,西北只有我们一所,我们没有可能办更多的学校,那就有责任做大做强。办社会需要的美院,比美育更具体。中国人的大学教育率只有百分之几,西方发达国家有70%——90%。我们根据“三大理论”提出“继承、研究、创作、创新、普及”这“五大功能”,第一个提出“大美院”,1994年第一个扩招,过去美院的学生“一切为了画画”,我提倡现在培养的学生“画画为了一切”,不是都为了做专家,这是我们的突破。

我所提出“大写意”,是因为大美院还不能解决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绘画以社会学为基础,是感觉、社会学和文化感受;传统西画以科学为基础,是物理感受和科学认识。在观察上、方法上、精神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画都是提倡写意的。写自己所想,不是画自己所见,“眼中之竹、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用“意”来勾连,靳尚谊先生说中国画很现代,实际上,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所达到的高度使其所有艺术形式都在古代就摆脱了对自然的模仿,一进入表情达意的境界,起步就高,因此中国画很高级,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我认为,“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的内容,“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的形式,“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缺一不可。“大写意”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绝不局限在一个画种和方法。

4、所谓“四”,是指“四大基础”。在我国的美术院校,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神圣的、非遵守不可的唯一的“科学基础”。后来有些改变,但素描体系一直是美术院校造型教学的基础,而且是相对单一的“一个”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提出“四大基础”。

首先是绘画基础。由“四学”(即解剖学、构图学、透视学和色彩学)和“四写”(即素描、速写、默写和摹写)组成;

其次是书法基础。现在我们西安美院的所有学生,不论学科、专业区别,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书法,是必修课。

为什么要提出书法基础来呢?因为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造型艺术本质特点的艺术。书法的结构从楷书到行书、草书这个过程,就是从写实到写意。书法有一个固定的笔画,但每个成熟的书法家都会写出自己的风格来,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从书法进入造型,再有道理不过了,再妙不过了。

再者是中西美术史。这个听起来不新鲜,但有强调的必要。我发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专业设置不同,美术史课也不一样,一般是学绘画的上绘画史,学设计的上设计史,但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都是搞美术的,没有全面的中外美术史是不够的。我们说:“功夫在画外,起码的美术史知识都没有,那这个‘画外’体现在哪里?”

其四是陕西的文物和民间艺术考察。根据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熟悉陕西的历史文化。我们不像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外艺术交流上有先天优良的条件,但西安美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得天独厚周秦汉唐的文明和保留完整的原生态民间艺术,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最近我们已经成立“本原文化研究所”。

这“四大基础”与以前仅以素描为基础,是有很大突破的。

5、所谓“五”,指的是五个“一”。五个“一”包括每一个人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表现对象(主要的研究方向);每个人有一个造型样式(不是一个“形”,要造出一个“像”来);每一个人要有一个独特的表现方法;每个人要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理论);每个人要有一个媒体(或是展览),让自己的作品走向社会。五个“一”概括起来,首先是“画什么”,接着是“怎么画”,最后是“为什么这样画”。(三)教学上规定“三进”、“三出”、“三能”

问:具体教学方法上,西安美院对老师有什么规定?

答:在具体教学来说,就是“三进”、“三出”、“三能”。三进就是教材、大纲必须进课堂,示范作品必须进课堂。

所谓“三出”,就是课结束后,必须出总结,必须出展览,必须出课外作业。

所谓“三能”,就是作为老师要能画、能写、能讲。(四)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工作上台阶

问:西安美院近些年大活动很多,这些大活动的动意和效果以及经费如何,您能说吗?

答:我1994年做副院长,1995年主持工作,并兼任基建处长,迅速采取措施,有力地扭转了当时基建不力的局面,基本建设很快成规模。

1995年、1996年我们为打破学院身处内地相对封闭的情况,在全国设了深圳、青岛、四川、新疆四个分院,走向全国,并率先在地方院校中面向全国招生,对学校促进很大(后来又在上海设立分院)。

1998年我们发起了“华夏纵横”大型采风活动,100多人从西安“大地原点”出发,向全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发采风,经过33个省市,历时3个月,是西安美院第一次走向全国,采风写生,观察学习,收获很大也很有影响,多少年后那次的收获还在起作用。

1999年利用校庆办了7个展览,全面检阅学校的多专业情况,基本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当时很振奋。

2000年举办了西部美术教育研讨会,教育部、文化部都给予充分肯定,邀请了许多专家到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1年举办了最大的展览工程:“西部·西部”2100人参展,2700件作品,13个展览同时开幕,从西安到茂陵,后来的画册一只手拿不动,是近十年比较轰动的举措。

2002年后学校组织国外画展有巴黎、挪威展、韩国展、美国展等。国内展也很多,如:“国际素描展暨研讨会”、“全国九大美院国画展”、“俄罗斯列宾美院展”、“2003年中国设计论坛”、“中国美协金彩·长安论坛”等等。国内国际并举,极大地促进和影响了西安美院的学术建设。中国美协在我院成立了“中国美协西安学术研究中心”,作为两年举办一次的常设平台。2003年申报美术学博士授予权的成功使得学校的培养层次进一步提高。(五)个人目标是五个“万”

问:听了您的介绍,我觉得西安美院有闪光点、有大经验。那您作为院长,在这么繁忙的工作当中是怎样处理行政工作和个人专业发展的?

答:近20年的行政工作,有无数个难关必须度过,每天都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首先需要时间,我每天画画最少约2小时,一般不间断,其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工作、谈话、开会、接待、检查、出访等事务上,很多极小的事我都亲自做,别人说不可能,我就做一下看看,要带头做就有带动作用。我总结:“中国没有好办的事,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杀鸡要用宰牛刀”,我用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当院长,同时用当院长的经验来把握艺术实践和处理画面,我觉得受益很大,我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五个“万”。

第一个“万”,是读万卷书。我的床头,厕所里都是书,从小就离不开书,离开书睡不着觉,我太爷是个老中医,父母全家都是教师,从小跟在他们身边,喜欢“乱看”,习惯于“手不释卷”,《春秋》、《左传》、《孙子兵法》,但我不局限于“泛读”,我与“精读”结合起来,《老子》我读了10年。

第二个“万”,是行万里路。我曾经骑自行车4个月一路考察到新疆,在黄河上我跟船跟过两个月,这些年来,我跑了40多个国家,西洋美术史上的名画基本上都看到了。当院长也是行万里路,是一个特殊的行路,实际指的是实践体验,我是有优势的。

第三个“万”,是鉴万件宝。陕西是文物大省,我母亲是文物干部,我从小耳濡目染泡在文物里,目前,我已不是鉴的问题了,我自己收藏的古玩就有一万多件。

第四个“万”,是画万卷画。创作一年一二张,但小画每天画,我不画画就低血糖,画画时人的状态就很好。有些人工作后就觉得累,不想画,而画画对我来说是放松,我画得比较轻松,每天不画就轻松不下来,因此画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万”是多的意思,古人说:要“废纸三千”,宣纸不画到一定数量,是画不到画里面去的,我估算我已画过万张画了。

第五个“万”,是育数万人。教师最终就是人梯,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愿望,也是我的热爱,更是我家几代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