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d1a34b143d4796b7c6845ac338267a/images/8e878b1f8e654b7587304013cf91eeea.jpg 扶贫颂
扶贫颂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文/图:卢志强发布时间:2019-12-26

图/文:卢志强

                                         图/文:卢志强

2019年12月2日,我乘坐D3214动车从福州启程开往宁德。到达后随即与福建画友李浪涛先生等人驱车前去此行的第一站——寿宁县下党村下乡采风。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在明崇祯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曾任寿宁知县。当年冯梦龙从家乡到寿宁赴任足足走了大半年,可见所到之偏、行路之难。下党村位于寿宁县西部,距离县城40公里,地处闽浙两省交界地带,为寿宁最偏远的山乡,是习总书记长期牵挂的地方,他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三次亲临下党指导工作。

大山的深处,道路蜿蜒曲折,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变得寒冷起来。由于山路大都修建在陡峭的山体边上,临近下党乡时,工程建设者们正紧张地进行着道路拓宽与路基维护的施工。我们一路边走边停,到达目的地已是下午4点了。虽然旅途疲惫,但当我们走进村落,还是被满目的旖旎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精神重又抖擞起来。只见古民居建筑群乌瓦黄墙,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呈梯形分布,鳞次栉比。四周青山巍峨、茂林修竹,沟壑幽深、绿水缠绵,始建于明代已知单拱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横跨其间,使整个环境显得古朴而宁静,有一种廊桥、流水、人家的玲珑景致。

为了尽快了解当地情况,确定创作构思立意,我们暂时离开眼前怡人的韵致,马不停蹄地到乡政府、村民家,拜访寿宁与下党相关领导吴步春、龚录贵先生等,以及下党乡村民,了解下党乡特别是下党村的发展历程。随后参观了展馆,据讲解员夏建秀女士介绍,1989年,寿宁县下党乡依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三次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不辞辛苦亲临下党村指导工作,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解当地发展与民生之难。201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回忆下党:“有个下党乡,我去时真是披荆斩刺、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杂草,他说这条路还稍微近点,顺着河边穿过去。一路上,老百姓说“地府”来了。他们管地委书记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意思。老百姓箪食壶浆,自发摆着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说你们喝吧,路上辛苦了。那个地方叫寿宁县,明代写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在那儿当过知县。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到了那以后,看到乡党委办公室设在一个改造过的牛圈里,地方很小。南方的桥是廊桥,我们就在一座桥上办公,摆几把竹椅,中间用简易屏风一隔,开会、吃饭、休息、洗澡都在上面。现在,下党乡面貌已经完全变了”。今年8月4日,总书记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新之路。是的,这些年来,下党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希望,,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磅礴精神为力量,不断努力,真抓实干,走出一条脱贫之路,使一个“地无三尺平,路无三尺宽,出门要爬岭,开门就见山”曾经的特困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离开下党,我们驱车辗转于寿宁往福鼎的清山绿水之间。途中顺道参观了朋友郑祝春先生的有百万株树木的樱花基地,领略了许多美丽乡村,深切感受到大力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所带来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具大成效。

12月5日我们在福鼎市美协主席罗健先生一行画友的陪同下,前往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山路曲曲弯弯,朝着大山深处蜿蜒而进,只见重峦叠嶂、绿树葱茏;烟雾缥缈、怪石林立;溪流弯曲、碧水澄澈。气候虽已进入寒冬,但目之所及,山间云蒸雾漫,仍然显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好一派闽东景象!汽车在山路上绕行约一个多小时,前方豁然开朗,坐落于太姥山脚下的畲族自治村赤溪村就映入眼帘。其地势平旷,屋舍俨然,意境清朗。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或往来劳作、怡然自乐;或围坐而食、笑语盈盈。四周峰峦起伏、崇岭俊俏、幽深高远,这个人文与自然浑然于一体的场景给人以一种悠然娴静田园生活的无限遐想,恰似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和人间胜境。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赤溪村这个名字却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是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极度贫困村。据村委会张主任和村妇联钟主席介绍,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基层通讯员王绍据的来信,反映了当时赤溪村群众食不果腹、衣难御寒、屋难避雨的贫困状况,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经过30多年的沧桑巨变,从“输血”式的帮扶到内外联动“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赤溪村真正改变了贫弱命运,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扶贫第一村”。2015年1月29日,习总书记对赤溪村的脱贫攻坚成效作了重要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又通过视频连线,和赤溪村干群代表亲切谈话,对赤溪村的脱贫致富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深情的寄语、殷殷的关怀,使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短短的几年间,赤溪村的面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在扶贫实践中结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硕果实。

清晨,暖阳灿烂的微笑盈满了山川和田野,微风乍起,苏醒的茶园弥漫着沁人的气息;小溪时而细浪跳跃、时而舒缓漫游。我们徜徉于阡陌纵横之间,分享着下党和赤溪人的喜悦心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这是一种“下乡的味道”。几日里充实的采风生活就要结束,我们热切地期待下次与此地重逢!


卢志强写生作品欣赏

卢志强卢志强写生作品欣赏写生作品欣赏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