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cc64326c241d88823b4ecd0ad76a1/images/9d7aeb37676e47ff863bd0130075c2fa.jpg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荷园讲坛 | 纪连彬:中国画教学要因材施教 荷园讲坛 | 纪连彬:中国画教学要因材施教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5-25

纪连彬,1960年11月生于哈尔滨,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院务委员、国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二级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致公画院院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他的唯一性,因此艺术创作如果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那将是没有意义的。

观念和意识在理论的层面上只是一个引导和方向,对它的理解有一个过程,所以艺术实践很重要。从造型基础开始,多数同学素描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受素描造型意识的影响,基本造型虽然都没有太大问题,但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意识不够,国画意味不强,文化气息和精神境界缺失,“素描线”“明暗墨”突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素描和色彩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如何去吸收利用,而不是完全照搬,这一点弄不明白很容易走入歧途。这种情况不单纯是“眼高手低”造成的,在我看来,主要是综合素养和艺术实践不够,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国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在本质上是母语形态的,有其独立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毛笔和宣纸以及墨色共同作用形成的审美取向,从认知到表述是一个体系,可以吸收、借鉴、创新,但都是对这个体系的完善和补充,使其更加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如果背离这个方向,审美取向就会出现“非中非西”的尴尬,它们都有形成自己审美取向的土壤,也有各自的认知和表述体系,这是我们学习国画必须要明白的基本认识。

模仿是人本能的普遍心理,尤其是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你会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影响,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更严重的是个别同学的刻意模仿。我不希望学生成为某个老师的影子,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立的存在价值,任何人无法取代。要去发现每个学员的闪光点和优势,去引导学员发现自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要因材施教。

当然,绘画艺术归根到底是要看作品的,你所有的思想观念、技术手段都要通过作品来展现。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使得每个人的审美取向和标准各不相同。艺术评价虽然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但是我们必须在遵循艺术审美基本规律的共性基础上去探讨个性化语言的价值和意义,脱离这个共性基础就如同无源之水,个性化语言无从谈起。并且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确立,不是一个刻意的要求,为个性而个性就没有意义了,共性基础是土壤,个性语言是果实。所以还得从基础语言开始,得有扎实的基础训练。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新,而不是复制或者模仿。

写生前不要急于动笔,首先要用心去观察对象,不能只停留在外表的认识上,被形体的因素所束缚,否则画出来的东西会流于形式。在造型的层面上没有生命力,认识要更深刻一点,注意和对象(模特)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感受力和感觉。立意很重要,每张画一定要有立意,否则就会没有重点,画面很难统一。从什么角度去解读对象,用什么形式语言去表现,都应该考虑。写生作业一定要有量,这是一个必然的实践过程。

个性化教学是针对专业美术工作者而言的,区别于学院教育的课程的标准化,是对于社会各层面从事美术创作人员的教学,很多学员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画院的培训是把脉和再提升,这需要教学针对每个工作室学员的创作情况精准施教,对于学员的造型能力、笔墨技巧、创作水平进行综合研究,制定出调整个案。

个性化教学在于发现,对自身的发现是把钥匙,对自己的认知和激发潜能,建立自信,寻找和选择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成艺术风格。

纪连彬 圣湖 纸本水墨 68cm×136cm 2004年

纪连彬 恒河 纸本设色 200cm×607cm 2018年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