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e0db76c89d427f99a0c64f23e07a45/images/0e9359671f7f48b6aa1e6c566c2bd631.jpg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荷园讲堂|张志民:中国画应回归自然 荷园讲堂|张志民:中国画应回归自然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9-15


名师简介

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

创作要“整体见笔,笔笔见墨”

中国画不能丢掉毛笔,不能丢掉中国的宣纸,除此以外用什么办法画都可以。工具不能换,换了就不能叫“中国画”。

以前曾有人想甩掉毛笔,用裱糊的方法画画。他们用抽象的方法画出来的东西,反而很具象,等于把中国画的灵魂丢掉了。中国画要笔笔见墨,不要过分地染,需要整体见笔,有时染是皴的继续。

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语言,就像西方的色彩、构图、解剖一样,中国的水墨作为一种语言既具备科学的因素,也具备文化的内涵。水墨的灵性代表了中国文化,也代表了书画艺术的精神和境界。

张志民 北山后洼的轰鸣声之一 纸本设色 186cm×101cm 2010年

中国山水画更讲究笔墨设色,要求“笔精墨妙”,笔墨设色不只有材料工具的意义,更富有一种美学价值,它既独立又与物象合一,表现出一种富有生命律动的气韵。它以朴素而灵动的方式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精神追求。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材料不同,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的产物。

到自然和生活中发现艺术的真谛

国画写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着风景寻找一种感觉,画画时不要把毛笔想象成毛笔,它只是一种工具;另一种是坐下来慢慢地体会古人作画时的感受和用笔的心态,要意识到你手里的是毛笔,要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我画山水画一般不换笔,一支笔用到底,做到笔尽其用。我不画夹叶,树也不是画一遍就完成的,有时可能根据需要在树上复加几笔。

张志民 北山后洼之汽车都市 纸本设色 138cm×69.5cm 2011年

写生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画家和大自然交流的过程。写生过程中要研究山、石、树的结构,但是不能照抄自然,要找到与大自然的切合点,写生的过程是很美好的。中国画的写生不是对景画画,而是应该与自然相交融。

假若没有时间到名山大川中游览,只要你能稍微注意一下周遭的事物,抬头看看跳跃的树叶、流淌的小溪、云彩的布陈,一定会有艺术的“发现”。毕加索将自己一生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都归功于“发现”,他说“我从不探索,只有发现”。

作为画家就是要不断地在自然中“发现”:梵高发现了光在自然界的变幻,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直至扑向太阳;黄宾虹发现了月光下如铁的群山,从而产生了他厚重雄浑的笔墨;傅抱石发现了山水草木浑然一体的精神内涵,发现了大地的律动,从而产生了他“龙飞蛇走”、一气呵成的“抱石皴法”;陆俨少发现了自然界的装饰性、符号性,从而产生了他的“笔笔有法”“笔笔生发”的行云、流水;赵无极、刘国松发现了自然界的抽象因素,产生了他们的偶发性创作和水托、纸印等艺术形式……

生活中的素材很多,不一定非要去风景名胜区。有时我们画树常常左右平均出枝,而现实中有的树只偏一个方向生长,它们要去争夺阳光和养分。这些都是生命力的真实体现,不完全像古代绘画中那样匀称、唯美。所以,我们要在临摹的同时,通过对真实自然细致入微地观察丰富或创造更多的表现方法。

回归自然——艺术创作的第三种境界

师法造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通常意义上的“以自然为师”,从自然中找到新的感受、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是更深层次的“师造化”,即主体意义上的“人”(我)与自然合二为一,我即是山、山即是我,但这种“我”与自然的融合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作为孕育于自然中的“我”,不但回归、融入自然的怀抱,更要基于对自然深刻地理解代山川发言、代草木呐喊。因此,“师造化”不应停留在对景物的摹写或是对某种情绪的抒发,而应表现切切实实的自然精神。

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什么“中得心源”之后就没有内容了呢?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境界。“外师造化”是向大自然学习,以大自然为师,感悟自然中生动、真实的物象,培养我们对物象的感受能力和造型能力,这是艺术创作的第一种境界;“中得心源”是通过头脑的加工把物象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包含了画家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把物象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化、程式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心中的自然、时代的自然,这是第二种境界。除此之外,应该还有第三种境界——回归自然。这种回归是更高层次的,是艺术创作真正的灵魂所在。正如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第一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这个境界就是“中得心源”了;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是第三种境界。

现在多数画家只能做到前两种境界。当然,能达到第二种境界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它不是最高的境界。画家如果到了第三种境界,自然当中任何一处景物,一个小土坡、一条小山路、一片草地,在其眼里都处处是笔墨、处处是素描。我仔细研究过黄宾虹,他已经达到了第三种境界。如果把黄宾虹的画局部放大,画中那些勾勾点点,看上去很抽象就像黑白照片中的光影,但无论如何抽象也离不开自然,因此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大自然原本便存在的神秘之美。他的画里已经没有了“术”,看上去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什么都有。因而,黄宾虹是三种境界完整的实践者,他的作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