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0630ec6354c968a5c00dee4b3593d/images/7591be159f5843f09717ec34bc00e97e.jpg 首页切换图片
首页切换图片

乘物游心——当代山水画写生座谈会在湖南美术馆举办 乘物游心——当代山水画写生座谈会在湖南美术馆举办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8-10

座谈会现场

8月5日,“乘物游心——当代山水画写生座谈会”在湖南美术馆举办。此次座谈会作为“‘从人民中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山水画写生作品展”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国家画院今年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国家画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采风写生作品展”的延伸活动,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联合湖南省优秀山水画家践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重要方针,进一步坚定和强化人民文艺观,展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实践成果的一个学术活动。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代表卢禹舜、于文江、方向、王平、董雷、王跃奎、徐水平、王永亮、刘建、顾平、梁明、张桐瑀、付振宝、陈散吟、任赛、杜学辉以及湖南艺术家代表刘云、旷小津、田绍登、谭长德、杨国平、袁绍明、戴剑、周华平、付红等围绕本次展览和山水画写生创作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主持。

活动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湖南美术馆承办。


座谈会观点摘要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代表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艺术家生产的不仅是文艺作品,更是精神财富,是塑造人、鼓舞人、感染人,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时代的发展伟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气,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和灵魂力量。艺术创作的底色始终都是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今天,我们重温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学深悟透、贯彻落实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关于文艺工作的相关论述,对于文艺工作者深入理解并切实践行人民文艺观,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两篇《讲话》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与具体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人民始终作为关注的中心,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创作规律,强调文艺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必须更加自觉地追求德艺双馨,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真正实现艺术与人民,与社会时代需要的统一,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融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追求中。

此次座谈会主题“乘物游心”,从艺术角度来说就是对从人民中来更进一步地深化,这又促使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认真思考,但无论如何其前提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以我以为写生就是对景抒情、对景造境的过程,而不是描摹自然、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达到创作高度非常重要的过程。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对艺术创作表达得很清晰,给我们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纵观历史,艺术的兴衰荣辱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状态紧密相连的,新时代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山水画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土壤之上,艺术家应秉承为伟大时代造像的初心,创作更多讴歌时代,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的优秀画作。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分,秉承着“为祖国山河立传”这种对中国画传统和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祖国河山、华夏名胜、故土乡情都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的图示和精神的建构一半在于主观感受、另一半在于与客观世界的紧密联系。面对自然游观占据主要部分,面对自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艺术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和体悟,用笔墨语言表现山川之精神、优秀民族文化之传统精神,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甘苦,以自己的作品为祖国河山立传。写生就是艺术家与自然对话、交流的一种手段,艺术家正是通过写生,长期面对自然深入学习、观察、体会、思考,才使得感悟大自然之奥妙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把握笔墨时更游刃有余,探究物象本质时更如鱼得水。所以写生在山水画学习、创作、提高等不同阶段都是很关键的一步。艺术家发自内心的亲近自然、积极热情地感受自然,才能慢慢从自然中开掘无穷广大的内心世界,当你被自然感动的时候,观者才有可能被你的作品感动。

艺术家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民奉献“金山银山”的宝贵资源。写生绝非肉眼所见的风景画,黄宾虹先生讲:写生之道,不外法理。法为法则,理为物理,各有运用之妙。写生是我们认识真山水的必要手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草木有情,山石载意,能够从其间陶冶情性,让生命得到滋养,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才是真正的目的。艺术家用足迹丈量土地从而幻化成鲜活的笔墨语言,创造山川自然,为中国山水画坛增添新的篇章,描绘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美画卷。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

正如大家普遍对这个展览的印象——“鲜活”,这也正是这个展览所注重的一个学术标准。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来说,有些时候一些小的东西、日常手记、写生等更能显示出艺术家们的精神内心世界,无意间的流露或许是最能感动人。借此次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契机,我们策划将这批写生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相互感受一下对方的呼吸,这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座谈会主题为“乘物游心”,更多的探讨是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如何将外在物象与我们内心所思所感的结合。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就是“离俗而不离世”。我以为写生活动是画家外象与内象圆融后的直观体现,充分表现一定的风貌事实又共同形成一个特定的意境。我一贯主张深奥的道理都是寓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中,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地间的灵性。艺术史上最令我心灵向往的那些作品,都是艺术家将人文情怀倾注于日常景物,经过提炼、概括,将平常场景转化为境界场景,从而赋予平凡事物以不平凡的文化内涵。纯粹、朴实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只有内心深处做到真正纯粹,才能做到心象与外象的圆融无碍,倘如此,作品即使表现寻常景物,也能因其性灵澄澈、清新自然而滋润人心,获得共鸣。所以在写生中,要涤荡心灵,深入体会,把对生活、自然山川的真挚热爱通过自己的笔墨语言充分表达,达到主题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透露出鲜活的时代气息,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的精神实质,作为新时代的山水画家,我们要深入生活,体悟生活,融于自然山川,反映时代新貌,胸中有丘壑,心中有意象。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80周年的重要活动,此次展览在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湖南举行,具有独特的意义。我们在展厅看到展览效果非常好,可见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和湖南美术馆对展览的倾心倾力。此次参展画家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专业水准高,也非常整齐,具有很强的艺术代表性。

展览以“从人民中来”为主题,体现出艺术家贯彻落实两次《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之路,这些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的写生作品画得很鲜活,让人看了很亲切。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只有保持跟生活深切长久的接触,才可以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向前走。当代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到生活中去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创作方向。

就20世纪中国画而言,写生改变了传统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它从最开始作为了解西方绘画观念和改革传统中国画的方式,转而变成找回传统中国画根基的方式,甚至成为探索中国画新发展途径的手段。经过近百年探索发展,中国画写生已经有了更多的自我认识,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写生佳作。百年的探索正是这个展览得以丰富多彩的底气,作为此次展览的参展作者,我从同道们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也会对我自己以后的写生创作有所启发。在今后的写生实践中,我要进一步尊重内心感动,因为只有走心之作,才能让观众感动。同时,要强调自觉创造,并通过学习中国画传统画理和吸收传统笔墨技法来锤炼自我的艺术语言,积极思考将自然丘壑转化为笔墨山水的多种可能性,探索写生方法和意境营造的当代性。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

此次“从人民中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山水写生作品展的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的周密筹备,让这个充满着鲜活生命力的展览得以圆满呈现。“从人民中来”很好地诠释了从80年前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到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都始终关注的——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始终以人民为创作中心、为服务对象,才使我们新中国文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此次山水写生作品展,与以往大尺幅的主题性创作又有所不同,大家拿出的都是小尺幅的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小品作,与重大题材和主题创作乃至历史画创作不同,具有轻松和鲜活的特性,这也是写生作品的价值所在,在自然中全身心的感受、体悟和思考,进而通过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探索和尝试,解决一些在大尺幅作品中很难实现的突破,并把这种突破反哺到创作中,我想这就是写生作品的魅力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写生作品展还进行了很多学术性的筹备,每位参展艺术家就写生问题都发了短文,谈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此次研讨会,以“乘物游心”为主题,也将写生创作的意义进行了升华。刚刚几位老师发言中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以及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谈得非常充分,我也很受启发。

再次感谢展览的主办承办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期待更多这样有主题、有特色的好展览的举办,谢谢。

王跃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青年艺术中心主任)

以赵望云、李可染为代表的山水画写生打开了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大门,从此中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时期,艺术创作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最根本的创作法则。

写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写形—写意—写心。写生是心物相接、对景造境的过程。对材料与技法的选择,就是对心像的选择。画家对表现的不断调试,就是对心像的不断完善。写生是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创作课题,现场给出解决方案,让眼前之景表达情感、呈现意境。画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境界与格局,相应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样式。

写生不仅仅是表现视觉的美,更是表达境界的美。题材选择、材料选择、技法选择、构图选择、色彩选择、造型选择等都关联着境界。写生的过程,是画家享受再现与表现、传情与造境的过程。

徐水平(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

参观在湖南美术馆举办的“从人民中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山水画写生作品展”,因为我对中国国家画院同行的作品很熟悉,因此迫不及待地仔细观看了湖南同行的写生作品,他们的作品有湖南人的豪侠之气、灵秀之气,感受良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收获颇丰。湖南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很有激情,“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湘江,八百里衡山”,都是我向往的地方,非常期待我们接下来在湖南衡阳的写生之行。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一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的画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是将两次《讲话》的精神践行到我们创作的方方面面。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与之相融的语言符号构成的。我作品中每一个符号语言,都是通过写生中来,经过目识神会,经过心灵陶冶,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而进行艺术夸张的,它既保留了生活特质,又不是图案化也不是抽象化,是经过“游心内运”,升华成有我自己个性的语言符号。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如此是也。我作品中符号语言是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象运用,是具有我之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是我审美理念的呈现,是师法自然中获得的灵感,是我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与自然山水神遇而迹化的过程。

刘建(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湖南,人杰地灵。自古至今,政界领袖、沙场将帅、文坛巨擘、各界精英,不胜枚举。又有张家界、崀山,南岳衡山、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等等,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壮丽奇秀。就中国画而言,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长沙楚墓帛画,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当是湘潭白石老人。2017年,我赴株洲清水塘写生。清水塘这个富有乡情野趣的地名很难与重工业基地联系起来。而坐落在湘江边的清水塘,正是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的重工业基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里将进行搬迁改造、转型升级,是湖南省当时“一号重点工程”项目。此情境下,邀请美术家、摄影家来写生、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历史,我认为此举是有历史情怀和未来眼光的。毒毒的日头灼伤了钢筋铁骨的高炉,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品沉渣残液在烈日照射下还在蒸发、喘息,管道林立、支架穿梭,废弃的工厂尽显沧桑,却又透射出崇高、悲怆的力量。就美学层面而言,我不喜甜美,而追求古朴、苍茫、苦涩的境界。同来的画友们都很兴奋,纷纷打开画具、挥毫泼墨,至中午不愿休息,请工作人员买来盒饭,席地而坐,边吃边画。我一向认为画家是能享福、更能吃苦的种类,只是人们多见他们光鲜的一面,却很难知晓作品背后的艰辛。

我个人认为感受最为重要,便习惯于多跑、多看、多了解、多感受。去国内外写生,我基本上是走路最多的。2016年曾去过湘西,侗寨、苗寨建筑很有特色,但繁杂的结构、接近的明度很难处理。我这人又偏执,认为画什么地方就要把握和反映这一地域的本质特征,不论多大程度符合、偏离、甚或抛弃了事物的表象,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认知、理解,体现自己的风格面貌和审美取向。

顾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写生是山水画家成功的必经之路,师造化、师古人、师我心是画家离不开的。师造化就是对大自然的心悟,并由此而产生的图像感应,触景生情、象由心造,人在大自然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情感,这是在工作室难以做到的。写生绝不能直接临摹自然,临摹自然是一种惰性表现。写生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山水而得产生不同的艺术情感,使艺术得以升华,写生能在大自然吸收无数的养分充实自我。作为山水画家,我们要用诗意情怀面对大自然,要用娴熟的手法写生大自然,还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情怀,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才华。

看山弄水,澄怀观道,常往山林,身心健康。登山临水,享受自然氧吧,洗肺明目,养精蓄锐聚神。收自然气,气韵生动,绘力无穷。

梁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写生展的活动和乘物游心——当代山水画写生座谈会,在我的印象中举办全国性专题写生展,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而这次的写生展云集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诸多名家的写生精品力作,专业水准高,形式新颖且风格各异,我觉得这样的展览将在全国山水画界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搭建起交流的大舞台,从中我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山水写生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在我的印象中,每一次写生可以说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对话”,山水画写生既写眼前之山水,更写胸中之丘壑,在主客观交融中去探求画面结构、墨彩、光影语言之变,进而在开阔、辩证和注重精神内质的视角之下寻找艺术家个人的造型图式、笔墨语言等,从中建构“写生即创作”的思维观念。此外,也需要在写生之“变”中去追求写生语言的风格化,这种“变”不仅是作品面貌形式上之“变”,更注重写生中个人感受和内在精神的“变”。同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如此才能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总的来说,在写生中挖掘创作源泉和锤炼笔墨技巧是写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关键是如何建构属于个人的写生的意识和写生观,并时刻保有一种反省的精神。“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重要文艺方针,唯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生实践中才能创作更多有主题,有立意的作品,描绘时代的新画卷。

张桐瑀(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从写生的阶段性作用来说,写生相当于到市场去采购,创作相当于回来烹调,我们把采购来的蔬菜原封不动地用来烹调是不行的,就是说,我们把写生直接运用于创作中是不行的。在现实中,写生越还原现场细节越好,创作越没有这个痕迹越好,要进行大胆地删减,创作的作品要有生动感,而不要有过多的写生感。我们有时候就是用写生代替了创作,实际上,写生解决不了创作的全部问题,更代替不了创作。写生就是体悟自然,搜集资料,越鲜活、越生动越好,甚至有些凌乱潦草也无所谓。而创作时就要删繁就简,画面一定要单纯整体。无论是油画、雕塑还是国画,最后创作是一定要力求浑整,作品中的语言要尽量整体统一,外在的形式或构成也要整体统一,可用单纯的几何形去高度概括,用长线去统一短线,这样就把原来的凌乱不堪的写生变成了秩序井然的作品。我们看李可染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创作和写生是相对分开的,他的创作有那么多的写生在支撑着,但他的作品一旦从写生当中提炼出来后,就没有了过多的写生感。

我们也可以用酿酒来比喻,写生阶段是备好可供酿酒的粮食,到创作的时候,就像是“二锅头”一样,虽然粮食酿的,但却没有一颗粮食的痕迹,澄澈透明,因为经过几次提炼、蒸馏之后,就把粮食的精华提纯升华了。中国画创作时笔墨语言也要纯化,要提炼,要高度概括。

水墨山水画写生是临摹与创作的中间环节,因而它既要有传统来作为内容,也要为创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写生问题就无法连接传统和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完整链条将会中断,许多画家就迷失在写生环节之中,不仅用写生代替创作,还用写生代替临摹,着实令人扼腕。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变化。在新时代创新成为主题的大形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写生会给我们的艺术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写生的主题还将继续被思考下去。

付振宝(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外师造化”明确艺术创作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从本质上讲不是直接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外师造化”的内涵,是要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创作,“以万物为师”去认识、感受,体悟大自然,并引发情思,再把情思通过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为山川写照。同时写生也作为山水画进行创新和变革的一种重要途径,其目的并不只是对山水画视觉图式的新变,还蕴含着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时代的理解和精神的表达,这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师造化”,而是通过绘画对新时代的繁荣面貌和蓬勃生气进行表现。这就使得我们更要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悟自然,才可能深入领会中国画的内涵,在面对自然物象时概括提炼对象和图像程式化的转换,笔墨语言的个性化,并按照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艺术规律来进行创作实践,加以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陈散吟(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画家永恒的命题,是画家为完善画面表现和维系自己性情抒发所做的种种尝试,师古人笔墨之精妙,去造化之常变,开阔自己胸襟,不必斤斤于面貌。对于历代的山水画家来说,师法造化是进行创作的不尽源泉,画家在自然中观山川之雄奇、草木之生机、云烟之变幻,“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山水画写生,就是师法自然,自然的美要转化成艺术的美,需要画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凭借娴熟的笔墨技法和个人的感悟,营造出无穷的韵味和诗意空间,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构建。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在山水写生中,画家通过观察自然,再经过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现实的自然物象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从而把握对山水本源的美感体验和真切感受,使写生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任赛(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美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弘扬正道。山水写生是对物象做本真的描绘与转译,状物着自然情景通过纸上笔墨的转换以彰显艺术家的审美品位和人文追求。我近年来的山水创作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创作进行重新的审视,着重对传统村落这一创作题材关注。炊烟袅袅、青山连绵、老屋墙根,草垛静穆,这些传统村落仿佛是一个个有故事的人,满满的历史厚重感。那些朴素的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作为美术创作者的我要创作精品力作,努力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杜学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

悦己悦人,外师造化,中国画的一种美是“写意性”。写生是一种基本的图像观察和技法锤炼及笔墨提炼,终是身心感悟体验,并依据自身经验与自然的碰撞生成一种个体体验,写生也是艺术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艺术作品感受形成的审美取向和个体的动态经验生成。化自然山水于胸中山水,个体审美阶段性养成。再“写”再“生”,生生不息。

湖南艺术家代表

刘云(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此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而举办的重要活动的延伸,来到湖南展出,是对我们湖南的厚爱。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不忘初心,也体现出我们新时代艺术家们的责任和担当。

我认真观看了此次展览,看到每一位画家的写生作品都是鲜活、生动的,这对于画家来讲应该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源泉。因为如果长期不接触自然,只在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里很容易被禁锢。而且中国画从传统规范中走来本身就有约束、禁锢我们的东西。在我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李可染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和努力下,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如很多艺术家在写生中所面对的,如何在写生中不被对象束缚,将写生中鲜活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应用到创作中,是我们当下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此次展览的一些作品中,我深受启发。希望大家在写生这么热的形势下,可以更多去思考写生以外的东西。

从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首先就是对对象的熟悉。每次出去采风或写生,我不会像有些画家那样在一个地方待着就不动了。我走得多,看得多,而且在面对眼前的景物时思考得比较多。我属于那种在当时可能不一定有冲动,但在好多年以后可能就会有冲动的画家。比如,我现在画的山水画,大多是在我童年、少年时储存的记忆。一个艺术家当年看到一个事件,可能当年没有感受,也没有想到要把它表达出来,多少年以后根据他的理解,根据他对文化的感受,再将它慢慢进行提炼来表现。对景写生的时候可能有很鲜活的东西,但把这些鲜活的东西转化为创作时,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不知道古人是不是像现在这样面对面地摆架子、水桶,拿着毛笔一坐下来画几天。但是,我想,董其昌画画定是迈着方步,看着景,把自己忘都忘不掉的东西画在心里,记在头脑里。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画和油画一个最大的本质区别。

旷小津(湖南省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国家画院将这么好的一个写生作品展览带到湖南,让我们又一次领略感受到全国山水画家们的写生状态,这对于湖南山水画写生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现在的写生跟古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古人一般都是以记忆为主,根据记忆中描绘,游山记忆,可游可居,而现在更多的是对景创作。比如张家界,可能大家都去过,但很多画家基本上不太画张家界,可能是张家界太美了,还是因为没有真正深入到里面去,仅是游一下、观一看,没有真正的体验和感悟。此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写生将自己所观所感表现出来的,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自我的思想感情的作用,主张山水神情,山水精神。这于艺术家写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确实写生和创作怎么结合,这也是一个问题。大多都是写生是写生,创作是创作,往往会出现一种写生与创作的相互脱离的状态,其实创作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从写生的素材中来汲取灵感,是对写生情感精神上的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感人、才能鲜活。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20年来,我坚定地选择太行山和张家界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她们也毫不吝啬地把我作为大山的孩子。我的山水画谈不上“丘园养素”,我从小就心向司马迁笔下那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每次到太行山和张家界是我心灵就得到一种提升和放大。《辉煌岁月》虽说画的是太行山,《铜墙铁壁》画的是张家界,但写的却是崇高之向往。写山水之精神,以山川写时代。自然之山水既生命之山水。每次登临太行无不感到大自然的崇高伟力与生命气象相吐纳。故我笔下的太行系列和张家界系列,以大自然的壮美写时代之浩气,为河山立传,为时代精神立象。

田绍登(湖南美术馆馆长、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写生,重在一“生”字。生者,生活,自然之源也;生者,生气,鲜活之本也;生者,生涩,归之与朴也。

山水写生与花鸟、人物写生有异。花鸟写“生”,人物写“神”,山水写“境”。

山水写生当不拘一格,不可定法,应因时因地因心因性而有变。

宋之“二米”,写江南之烟一绝,清之梅清,写黄山烟云又一绝,今之李可染写漓江烟雨无出其右也。后有刘进安写太行村野有黄土味。浙人童中焘写江南有氤氲气,贾又福写太行山有雄阔风。黄宾虹写生山水左右逢源,八面来风,是为大成。

我写山水不计工拙,不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游戏笔墨而已。

谭长德(湖南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作为长期研习南岳山水画的艺术家,文艺为人民,就是在我们的创作中,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描写对象的,如何了解,那就是从以下三点来立足:

其一,从传统中来。优秀的山水画不仅是传统山水画的因素一一俱全,同时又在颜色与墨之间做了大胆的实验。这说明所有的成果都不是跨越性、跳跃性的,而是源于长期对山水画深入地研究和研习,对传统山水画的精神要义有深度的切入和理解。

其二,贴近真实生活。我的创作一直是带着自我思考去面对现实,继而对主题进行选择与表达。特别是以南岳为对象的创作,都是基于一点点滴滴的写生稿以及长期对对象的观察,没有对真实对象的观察,就没有创作的来源,也没有创作过程中的取舍。

其三,开放与融合。在创作过程中,我也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打破古今之隔?当今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作品中需要蕴含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这也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

杨国平(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画院特聘画家)

绘画艺术是一种深奥而简约的文化形式,其深奥在于它蕴含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其简约则在于它有高度浓缩的最易接受的美的形式。对于艺术,欲往高处和深处做,就必先有厚积之过程,对传统绘画的修养,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以及对现代生活的理解,还有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对一个画家的创造性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才能长久。艺与生活血脉相连,这是一种清醒而坚执的艺术自觉——以突破狭小“自我”的超越能力,把握能力去拥抱恢宏的人类精神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营造艺术的形式语言,使艺术的精神质地更丰富与充实。

写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方法,还在于提供一种单独可以欣赏的艺术创作形式,也证明对自然的模仿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活水源头。深刻体会自然意象之奥秘,领悟“意在笔先”之奥秘。

袁绍明(中国民盟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

写生中喜欢独自一人与描绘的对象交流。当静下心来,以赤子之心面对对象时,平日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会有新的发现。

写生须对描绘对象重新造型。要在造型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情趣和审美。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型,有味道,蕴含诗意和幽默感。

选择描绘对象可能是一块小石头,也可能是一片枯黄的树叶,但要有反惯性的思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细节入手慢慢生发,将平淡无奇变得不同凡响,发现美,更要创造美。

不考虑太多描绘对象的物理属性,画面的组合方式从整体出发,注重大小、疏密、曲直、黑白灰的关系。力争营造一个神秘的多维空间。

色彩运用在我的作品中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惜色如金,用得少,但要出彩。

其实构图、笔法、用色这些基本要素都属于次要东西,透过画作传达出内在的精神才是核心所在。

戴剑(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写生对于我来说是日常功课,我出生于洞庭、长于洞庭,出门及时即是景,面对的就是洞庭湖的生活现场,这些鲜活、有趣的素材,激发了我的创作动力。在写生的时候我会用墨稿直接写生,强调“见笔墨、有意境、见好就收”。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即笔墨是绘画得以呈现的最根本的形迹,它是可见的、有形的,笔墨要有形,在画面里是需要结合实际景物进行主观处理以达到为“画面所用”。意境是从生活自然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生动鲜活的,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画面成为更有理想、更有作品感的景物。长时间的写生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我写生画到六七分即可停笔,作品待回画室后再作整体调整,这样即达到写生的目的,回来调整也可激发再创作的能力。我们用笔记录,但更需要用心记之,“胸中丘壑”才能见大气象,也是笔墨中不可见的精神所在。

周华平(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山水画工作室主任)

我的家乡新化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革命老区县。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著名抗日将领黄浦军校代校长方鼎英、中华名将陈正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成仿吾等都出生于此;梅山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冬天,按照中央的指示,在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任弼时,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渡过沅水,兵分两路,红六军团经安化县向新化县方向进军。我家门口就有一座古老的风雨桥,因为红军长征在此经过休息,也叫红军桥。每年回来我都会利用这短暂的停留,仔仔细细揣摩故乡的山山水水,画上几张写生作品,以此慰籍我在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

付红(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

山水写生是表现自我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是对自然生命本体,也是对形态规律本身。自然造化,变化万千、丰富精彩,山水写生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探寻造化之妙、体悟形态规律,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其精神气质。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山水写生的基础,也是探寻山水之道的一把钥匙。自然之多变、成峦之叠嶂,是我们肉眼很难见其全貌和本性的,所以必须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从高处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不能固定于一点、拘于一时,山前、山后、游山、登顶、四时,多视角、多时间观察,才能深谙山水之真谛。对于山水写生,笔墨是我们表现自然的一种方式,首先是要鲜活。自然山石、树木林泉,都有自己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性格,重在观察提炼其个性,而不是概念式的描摹,少一些套路和熟练,多一些鲜活和生涩。其次是寻找新的审美,在百千变化中寻找新的感觉和符号、新的形式、新的趣味,力求提出新的审美。

相关链接:

现场|从人民中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山水画写生作品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