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dfe7426d66478996c5aca166b8f621/images/957af0fdb7ee42b29c2ecff0194254ed.jpg 首页切换图片
首页切换图片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综述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3-03-21

3月6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萧烨璎、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集中研讨两个阶段,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主持第一阶段论坛。专家代表卢禹舜、曾来德、李树峰先后作主旨发言,庞茂琨、徐青峰、李磊、潘善助、管峻、骆芃芃、王小川等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领域专家在集中研讨阶段发言。参加论坛的还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艺术委员会专家代表及上海地区的艺术家代表。本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以下简称三大展览)是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于2022年9月至12月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和石家庄市美术馆举办。三大展览采用京津冀三地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方式,共展出作品1000余件。为进一步提升展览的社会效益,三大展览自2023年1月17日起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巡展,进一步发挥艺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本次论坛是三大展览在上海巡展期间的重要学术活动,论坛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研讨和阐发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学术内涵,积极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促进构建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明文军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认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美术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充分发挥当代美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激发、相互支持的作用,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再上新台阶,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式现代化,

为艺术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以展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阐释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和“新”代表了新征程新形势下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课题,这也是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寻求创新与突破的一个着力点。“自”代表了独立话语体系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底气,“新”则代表了与时俱进的观念、方法等所推动的成果创新。可以把前者理解为指向“中国”,把后者理解为指向“时代”特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卢禹舜的答案是“守正创新”:“正”立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国的实际;“新”面向世界,符合时代的需求。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重申,中国文化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可以说,中国汉字书法的命运关乎着中国文化的兴衰。在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书法艺术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所有书法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认为,在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时候,不仅要从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去思考,也要从历史学的方法论上来认识。回顾近现代中国史,我们发现现代化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摸索和形成过程中,摄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视觉文化上多个方面的现代性,我们要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视觉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此,他从摄影艺术实践的12个具体方面做了分析。李树峰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摄影人要在现实中深刻体察,在生活中精心萃取,用影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史诗;要以人民为主体,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将摄影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表示,新时代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所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成为了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艺术家们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求、思想要求和实践要求,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不断开拓创新,把作品绘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充分彰显新时代新征程美术家的智慧力量和责任担当。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既要发展自身又要造福世界。这就需要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探索和开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并创作出这一类优秀作品。“艺术的力量只有在国家、民族、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才能起到真正强大的作用。一个艺术家个人价值的体现,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刀,用我们的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力量。”

开幕式现场


艺术践行,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

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助力,也是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中,我们看到作品皆为聚焦新时代的主题性的创作,全面展现了我国文艺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突出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攀文艺“高峰”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是全方位呈现中国文化艺术最高成就的舞台和平台。此次上海巡展是继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成功举办后中国艺术节的相关活动在浦江之滨的再次亮相。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萧烨璎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上海将切实肩负起“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的重任,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姿态,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征程上率先探索、形成样本、发挥示范。

此次来沪巡展的700余件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展现中国气派。自预展以来,让无数前来观展的观众,感受到了祖国的富强、时代的进步、奋斗的风采,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精神力量。据海派艺术馆常务副馆长陈屹介绍:“三个国家级的大型艺术展览在海派艺术馆开展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数百个参观团队的学习与指导,数万名观众的热烈参观与踊跃参与!置身于这次令人心潮澎湃的艺术大潮中,实在是难以抗拒这种巨大的艺术力量。”

书法艺术在上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看到,新时代美术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是有重要意义的,书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审美水平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满足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大民众踊跃参与。书法家吴寒松多年来从事基层书法教育事业,他多次组织学生前来观展,他表示,三大展览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给上海书法爱好者带来了文化大餐,是一次效果显著的美育大课程的活动,意义重大。

“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新时代美术繁荣发展,离不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话题语境。”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看到,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时间,也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飞跃期。特别是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余年时间,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一代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黄河主题美术创作项目”等为代表的创作工程和项目,最大范围调动起美术家们的创作积极性和热情,也诞生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礼赞英雄的有分量的艺术作品。

研讨会现场


筑牢根基,

以美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大多为三大展览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或为参展艺术家、或为展览艺术委员会成员、或者来自展览承办单位。他们从展览作品出发,为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针对现实题材油画创作中出现的造型基础薄弱、人才断代等问题,指出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高等艺术教育更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功和艺术感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精准培养,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艺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前同样呼吁重视学科专业基础性研究,他表示现实主义创作不能只是对一些当下现象的碎片记录,要创作有构思、有构图、有人物的艺术形象,所以要重视对学科专业基础性的研究。

基础教育也被书法领域专家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管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针对当下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发展提出了他们的思考,认为当前的书法教育应该放下历史的负重,做踏踏实实的基础工作,只有把基础研究工作做透了、做到位了,书法学科建设、书法艺术的发展才会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表示,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给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时代、讴歌时代的机会,如何珍惜机遇、创作精品是摆在当代美术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创作时代“新史诗”需要我们做人民的美术家,始终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用各种方法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创作时代“新史诗”需要我们做时代的美术家,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从大局出发,历史地观察和表现这个时代发生的生动故事;创作时代“新史诗”需要我们做有创造力的美术家,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将其融会到创作实践中。唯有如此,作品才能感人,才能传之久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晓林结合自身的创作感受谈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折射出这个世界,所以我在选材上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李晓林坦言,“我是个钟情于写实绘画的人,想使自己的作品和今天的社会发生一点关系、和人性发生一点关系。我总是渴望把绘画连接在现代中国人的脉搏上,描绘有温度的生活”。

展览中的书法、美术作品给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林路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感染力,通过对美术、书法、摄影三个不同艺术展览的对比,林路提出,在探索摄影发展路径过程中,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对这个时代、投入到对我们生活的深入理解,更好地折射出生活进程中所需要被思考和发生变化的东西。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催生了很多的视觉形式上的新样貌,拓宽了摄影的空间维度和繁荣景象。作为高校的摄影工作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摄影艺术工作室、上海大学上海摄影学院副教授敖国兴提出,我们需要挖掘和研究新的摄影技术、创作手段、创作方法,在坚守人民立场、深入基层、聚焦人民、聚焦时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把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做一个融合,然后再和各个门类的艺术进行跨界融合。


聚力而为,

共赴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

面对新时代人们对文艺产品需求的新变化、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多变与个性化新特征、面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和国际传播的新需求,当前艺术家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和挑战。

谈及如何建立良好的艺术发展生态,使得各个门类的艺术都能在其中汲取营养,并成长、壮大,发展、繁荣。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书法教育被赋予了时代重任。为此,他提出高校的书法专业要出思想、出观念、出流派,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逐渐走出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要理清思路、调整方向、抓住时机、大胆转型,大中小学书法教育和社会书法教育要实现一体化,中小学书法教育需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等愿景。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编兼常务副社长阳丽君以摄影为例表示,进入全民摄影时代之后,人人似乎都是摄影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的样态越丰富、摄影的评价越多元,摄影的生态才会越好,其他艺术门类亦是如此。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教授钟建明也认为,摄影需要建立一个特别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评估系统,数字化时代应该在新的条件下,适应新的技术的出现,以完善的影像理论和摄影批评体系,为未来的摄影提供美好愿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摄影创作已呈现出从“写真”到“写意”并重的影像现象,这必将推动和完善中国摄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语言体系,开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摄影新篇章。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曹建国、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刘智宁、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段铁军都有丰富的基层摄影艺术工作经验,他们希望各地能根据自身区域文化发展特点,组织摄影艺术家开展相关创作工作,让摄影作品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表现出这个时代最感人的画面和故事。

针对新时代美术事业的发展思考,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从美术馆人才培养的角度表示,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要做好翻译官的角色,美术馆要做好服务者的角色,美术馆应该思考如何创新。总之,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美术馆的工作者要打开思路、放下身段、撸起袖子、迈开步伐,大胆地尝试,为新时代美术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汇聚美术、书法、摄影三位为一体,与会学者们表示,这是一次有认识、有思考、有学理建议、有学术分量的研讨会,互相受益,收获颇丰。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艺术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主动自觉地以中国精神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美术创作向高峰迈进。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