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10月21日,“赵奇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部分嘉宾合影
座谈会现场
在座谈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赵奇,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重庆师范大学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承纬,《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乾元,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丛参加会议。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陈明主持会议。
嘉宾发言
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赵奇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资深艺术家,成名甚早,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从造型手法上看,其作品在写实之中蕴含着写意精神。构图上,他打破传统场景式布局,将不同空间元素巧妙融合,形成艺术的幻觉。这种手法完整且独特,在写实基底上兼具浪漫性,这离不开他深厚的笔墨技巧。在技巧层面,他的“积墨”运用极有特色。“积墨”强调笔断意不断,自然通透且厚重,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创作若无娴熟技法支撑,便难以精准表达思想,而赵奇将思想与内容完美统一,尤其人物造型十分传神,这得益于素描的锤炼与转化。他将素描融入中国画传统笔性之中,将抽象笔墨聚合成具象的形象。他心怀悲悯,画面承载着情感寄托,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既是写生的成果,也是其内心希望与心灵转化的体现。这份对人的关怀与理解,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形式,直抵人心。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注重策划主题性美术展览,此次召开“赵奇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座谈会”,正是中国国家画院坚持学术立院的体现。赵奇在抗战美术题材领域常年深耕,成果丰厚,其特点明显:一是创作时间早,1979年创作的《九一八》在画坛引起反响,他立足东北乡土,开拓创作题材,以笔墨语言探索走在同代人前面,是改革开放后新水墨创作领域的代表画家;二是持续时间长,他始终不忘抗战题材创作,作品数量蔚为大观。围绕抗战题材,赵奇形成了鲜明的创作取向。他不断升华精神追求,展开丰富视觉图景,形成独特的方法论。从赵奇的这些作品来看,他既能展现宏观的历史场景,又能聚焦刻画人物的肖像,尤其是英雄人物的肖像,他的作品有一种大开大合之感,而且塑造了非常典型的形象。其作品具有梦幻感、蒙太奇手法,将身临其境的宏观感受与典型人物情感对话结合。赵奇通过历史阅读,查找文献图片,表现真实,在精神上身临其境,将历史之真与艺术之情结合,以笔墨画出民族铮铮铁骨。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
赵奇以创作谈的方式,生动地讲述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从题材选择到形象呈现,他都带着强烈的情感,这种全力投入是他持续创作且阶段成果丰硕的关键,其创作谈也是生动的创作课。他探讨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创作重点。
抗战美术是以笔为刀,具有真实感、历史厚重感,成为美术史经典。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则追求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重塑,赵奇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其一,赵奇有人文关怀与素养,始终将家国情怀与个人艺术追求融为一体。其二,在艺术创作上,赵奇注重人物形象典型性,将山水画皴擦与人物画线条结合,后做笔墨减法,用白描式颤笔表现人物,技法表现上的独特性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相结合,形成了他鲜明的个人艺术面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三,赵奇的艺术观念真诚,他认为艺术不只是个人行为,要与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相结合,努力通过画面表现历史,以具体形象丰富作品,每一个生动的面孔,都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在我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作品都是我自己想画的,不是约稿和谁给我的任务。比如《九一八》,那是我刚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由于从小受到张寒晖那首歌的影响,很自然地就完成了构思。为什么要画这些作品?战争题材的创作给了我们什么?给了人类什么思考?我们必须得面对这些问题。1980年,我创作了《靖宇不死》,这是我以绘画的方式讲述杨靖宇牺牲时的情况。经过对第一手文献资料的仔细考察,我发现有些作品并没有表现好杨靖宇最后的英雄行为,我要通过作品直视英雄的真相!我认为,“真实”在抗战题材美术作品中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后来,我又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牺牲》《兄弟》《暗夜》等。其中《待到冰雪消融》,就画面来说,我着意表现的是希望,是千千万万老百姓期盼战争消逝的希望。创作时,我把画中的战士和那匹马处理成远景,置于天地间,以此凸显出辽阔的画面意境。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脉络中,赵奇的抗战题材创作独具特色。重新衡量20世纪美术史,抗战是重点,而赵奇的作品有独特价值,可从四个核心要点评价。
一是信仰。赵奇基于对英雄人格的信仰,汲取伟大理想主义,形成创作冲动与精神资源,才绘出有血有肉的抗战形象。没有精神信仰,重大题材创作便毫无意义。
二是叙事。伟大叙事应超越题材限制,赵奇叙事能力强,其核心是悲悯情怀。他站在人性层面,以悲悯之心连接人物情节,这种超越国界、民族、历史的人性底色,是其画面打动人的关键。
三是形象。列宾作品因塑造出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而经久不衰,赵奇受其影响,在作品中从心理学层面书写人物精神世界,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是语言。重大主题性创作通过语言在艺术层面重建形象与情节,是艺术的真实,也是后人认知历史的依据。赵奇有自己鲜活、鲜明的语言美学,形成独特话语系统,完美呈现题材意义价值。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关于抗战题材美术,我们应将其置于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抗战题材美术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彰显艺术家的担当与使命,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重大命题。艺术家只有心怀国家民族命运、关怀现实,叙事才能深刻。赵奇的抗战题材美术作品,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精神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当下,传播与强化这种观念尤为重要。为民族立传、塑造民族精神、书写民族史诗,是当代中国艺术家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源动力,也是赵奇作品的深刻内涵。几十年来,他以土地和人民为关切重点,创作历程充满深邃思考,其绘画体系美学取向厚重深沉,尽显责任担当。
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
赵奇是当代水墨人物画与革命历史画领域至关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他集诗人、思想者于一身,是艺术体验与精神的践行者,这一点在其作品中展露无遗。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的革命历史连环画及主题创作,至今仍是经典之作。他将笔墨融入历史、时代与社会,以鲜活且具有史诗意义的造型与笔墨语言,追寻时代真善美。其作品于真的感知下足功夫,以人格魅力观照心灵向往的人文理想。赵奇的历史画带有文化寻根意味,让观者通过历史画感知民族人文精神。他运用象征手法,塑造出朴素归真、坚韧不拔的抗日战士形象,把自己融入历史情境。在创作中,赵奇深刻体悟民族精神之真,遵循人民理想之真,凝聚革命志士豪迈气概,创造了独特的造型语言与画风。他充分运用意的表达,开拓抗日战争历史画意象审美领域。其笔墨造型蕴含内心体验的力量感,笔墨与情感指向清晰,审美呈现崇高感。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在筹备丰子恺抗战时期画作展览时,北京画院收藏的那幅题有“独立苍茫自咏诗”的画作,让我联想到艺术家以独特方式面对历史与大地的创作理念,这引发我对抗战题材艺术创作的诸多思考。面对抗战大题材,艺术家该如何表现?周思聪和卢沉的《矿工图》,创作跨越数十年,吸收了诸多元素。艺术家深入思考历史与人类命运,如马勒《大地之歌》,从古诗文截取内容,实现灵魂间宏阔对话。艺术家以个人方式创作时,深入历史现场至关重要。赵奇便是如此,他将历史现场转化为笔下真实作品。赵奇的连环画,小尺度中蕴含大胸怀。其色彩有浅绛山水之意,与电影语言有相通之处。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赵奇在历史题材创作上解题能力强,想法与做法能一以贯之。听其介绍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后,我有两点感触。一是如何利用历史照片。历史照片虽是真实影像,但拍摄者、角度等问题影响其真实性。赵奇在创作中与照片对话,进行精神交流,捕捉对象内在精神,以悲壮为主题词,通过画面平实地讲故事。其手法体现在动与静、点与面的关系上,以静制动,让静止瞬间动起来;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考察,以长城为脉络,将抗战事件串联起来。二是如何体现绘画的力量。在形象塑造和主题叙事上,赵奇有独特的处理方式。在空间与时间关系的处理上,有叠加与拉伸两个特点。叠加采用蒙太奇手法,层层叠加人物,增加历史厚度;拉伸则打破时空限制,如《大刀进行曲》的线条运用。其画面陈述性组合包含动态、动势、表情、道具四大要素,各要素通过细节的充实实现紧密衔接。
凌承纬(重庆师范大学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赵奇的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出众的艺术水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赵奇作品的绘画性鲜明、表现性强烈,内心情感饱满,笔下世界也充满情感,作品有着隐忍的张力和内敛的定力。他生于东北,东北的历史和土地赋予他创作灵感,让他用画作表达感受。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家将艺术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版画和漫画成就辉煌。当时中国画领域表现较弱,但80年来,以抗战为主题的创作从未停止,在各领域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和杰出艺术家,赵奇便是代表。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人类共同愿望,抗战胜利是伟大胜利,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当下,维护和平仍是全球大事,弘扬抗战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伟大的抗战精神也将体现在更多中国艺术家未来的创作中。
吴端涛(《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回看美术界,抗战题材个人作品集合式展览较为罕见。鲁艺重视大众文艺,鲁迅先生强调重视连环画创作,赵奇传承了这一传统。他的抗战题材创作纳入艺术观、人生观,作品既有对平型关大捷等事迹的书写,也有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是当代主题性美术回归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作品受时代影响,不断强化语言风格、调试叙事方式,如《啊,长城》《台儿庄战役》等。他形成苦涩壮美风格,古朴笔法体现精神,与书法取法相关,蕴含悲悯情怀。从英雄到普通个体,他热爱土地与人民,这成为他从事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内在支撑。
张乾元(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赵奇抗战题材作品在主题风格与意境上,呈现出四个突出的审美特点。其一为“壮哉”。其作品以宏大主题、叙事、场景与空间,营造出无比壮观、宏伟且震撼的画面,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其二是“悲哉”。作品生动展现出抗战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虽悲却不哀伤,虽痛却不衰颓,虽贫却不软弱,虽困却不倒下,尽显坚韧。其三为“雄哉”。从中能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朴实厚重的风骨品德,以及浩然正气的雄风雄姿,恰似长城砖土凝聚英雄泪、黄河涛声激荡抗战魂。其四为“伟哉”。作品突出抗战大无畏的英雄主义、集体力量与时代风貌,彰显百姓民众牺牲自我的国家意识与民族灵魂,厚重刚健。赵奇以平凡谦卑之心,真切传达民族精神、情感、责任与力量。
许柏成(艺术中国主编):
从2024年9月起,我连续担任了赵奇先生三个抗战题材美术展览的策展人,在这个过程中,对赵奇先生艺术的认知不断加深。赵奇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历史意识与人性关怀的艺术家。抗战题材是他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真实是他绘画创作的底色。他从不空构形象,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对现实抱有谦卑姿态,真情与真实构成了其艺术中更为持久的力量。第二,他极为重视诗境。正如他注重连环画中图像与文字融合的感染力一样,他注重画面的意境,如《暗夜》《黑色的眼睛》等作品,均强调了画面之外的余味回响。第三,他具有极强的造型与画面把握能力。如《将军的头颅》等连环画作品,虽然原作幅不盈尺,但将其放大数倍之后仍然严谨丰富,动人心魄,而大尺幅抗战作品却大胆泼墨、留白,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第四,我们需要赵奇这样描绘民族精神的艺术家,这些30余年前创作的作品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动,它们应更多地被研究、推广与传播,为今天的主题性绘画学习借鉴,并提升大众的爱国情怀与审美素养。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赵奇在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中卓有成就,其创作持续性长且丰富宽博。赵奇在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上注重融合历史、记忆与对生养他的那片土地的现实感受。其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尤其在描绘东北黑土地及人民形象时饱含深情。他注重创作的历史性与真实性,在创作意识上始终在反思艺术、历史等问题。在艺术语言上,他的作品具有苦涩悲鸣的特质,多以苦难与牺牲为表现内容,展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其他创作者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能将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与表现黑土地美术创作紧密融合。
王聪丛(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整场活动中,“时代的先觉者”几个字深深触动着我。在众多名留历史的前辈身上,都闪耀着与历史先贤一脉相承的品质,这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觉力量。面对时代的先觉者,我不禁思考其力量源头。赵奇的作品让我感受到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赵奇作为创作者,在文字与绘画中传递着独特力量,在此过程中,个体在集体中实现生命升华。
陈明(本次座谈会学术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
赵奇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多年来,赵奇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被评论者称为“一个人的绘画抗战史”。赵奇的抗战题材美术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深沉、庄严的气质。他笔下的方志敏、杨靖宇等人物,具有一种深沉庄严的精神气质和高贵单纯的艺术品格。第二,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笔墨语言特别,笔线坚韧厚重,尤其是颤笔造成的这种雕塑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他在构图上往往采用宽银幕式的构图,全景式呈现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他在图像叙事上的手法也多样而巧妙,如蒙太奇手法、超时空组合,以及用留白的方式,造成画面强烈的黑白对比,形成了一种深沉的画面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