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黎明:以艺术的眼光关注时代——“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黎明:以艺术的眼光关注时代——“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18-12-28

【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黎明

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委员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显示出了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参与的艺术家能够更好地驾驭重大题材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艺术家根据题材来发挥艺术才能,发挥艺术的本体语言,应该会给我们国家留下一批力作。通过“一带一路”题材的创作,以美术的形式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如果这些作品能够多国巡回展出的话,会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对接工作,实现文化战略上的“一带一路”,其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作品历经了层层选拔,这会为国家留下的一批精品。

黎明、郭北平、邵大箴等在验收评审现场

黎明、郭北平、邵大箴等在验收评审现场

关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的评判标准,我认为一定要有艺术语言上的创新。不要插图或照片式的照搬,一定要经过艺术家心灵的锤炼,哪怕有时候稚嫩一点都是允许的。今天看到的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应该说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较之草图阶段实现了质的升华。

我也参与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雕塑创作。我的这件雕塑作品是根据1967年的一张珍贵的照片完成的。照片中的毛泽东主席在会见亚非拉的青年朋友,主席笑得很灿烂,而青年人们则拥在主席的周围,仿佛主席是他们的长辈。这张照片完美地反映了中国一贯以来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所以我在老照片上下功夫,把它以胶片的形式打碎再重构,实现高低错位的层次,更加显示出年代的久远。色彩则采取了类似版画的黑、白、灰三种颜色,把白色部分充分打磨至光亮的金属色。作品包括了我个人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应该说还比较令人满意。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让艺术家以艺术的眼光关注时代,关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精神。对待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作者会变,表现方式会变,但由此带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会变。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