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a0cfdba0d94fda8f17f4787e1f0b0f/images/7434efcd63954a6e80a50c15fb230d12.jpg 要闻
要闻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颂》写生采风项目纪实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文/图:胡应康发布时间:2019-11-05

图/文:胡应康

                                   图/文:胡应康

十月十七日,天降温后略有回暖,紧接又有冷空气来袭。想到野外写生很快就伸不出手了,就想一口气赶到目的地。兰州下了飞机,接着又坐上了大巴车,最终还是当天没有能抵达东乡县的布楞沟,只能到达临夏回族自治州。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大巴车司机师傅仍然热情介绍了当地的名胜:八坊十二巷。沉重的行李箱里是齐全的绘画工具,不适易逛街,只能就近找了个河海宾馆入住。这个时间,宾馆里找不到一点吃的(服务员抱歉地解释,本来宾馆里有方便面的,因为经常过期卖不动就撤了)。恰好,宾馆里就挂了一张可以喂饱人的艺术,一幅很好的山水画,描绘的正是著名的景点炳灵寺。此时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甘肃被称为艺术之乡了。据说没有一处地方会像这里一样:没有饭吃不算大问题(老百姓话说只需一时勒紧腰带,经济学上也许叫做“银缩”,就会过去的),没有文化、没有艺术,才算是大问题。

文化、政治与经济,在一些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区,有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有时文化也会带动政治经济,这需要一个触发点,需要人的热情,人的精神追求,促成了文化带动一方社会发展的动机。整个甘肃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民族大家庭、敦煌、彩陶、阳关、嘉峪关、马踏飞燕、边塞诗、草圣张芝,奠定了古意的文化历史气息;如今到处洋溢着旅游开发的生气,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我要去的布楞沟村,也列入了乡村旅游的目录上,一个偏僻的角落,没有被人遗忘。

布楞沟村,国家主席巡视过的地方,仍然没有直通班车。一路上,从来没有听到当地人在车上说话,从上车到下车,都悄无声息。很想了解当地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怎么看待外地人,可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有什么外乡人。东乡族是一个很讲究场面礼节的民族,谦卑与尊严并存。

第二天,由临夏到东乡,三十公里,从东乡县到布楞沟,又三十公里。交通还算便利,主要交通干线,招手即停,乘车不用票据,给钱就走。

搭乘过路车,只能在布楞沟路口下车,大山沟对面,模糊的影子,就是布楞沟村,需要走五六公里爬坡路,才能抵达。走了一个小时路,没遇到一个行人,只有飞速驶过的汽车,可不管怎么招手,就是沒有一个停下来的。手挥百元钞票拦车,那是在电影里面,现实里,拦截过路车还没成风俗。本来是想体验一下当地人的出行,不在城里打出租车,不寻求朋友的援助,只身按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可没想到会是这样艰辛。没有车坐,那就走吧,而且,走下去,如果往回走找不到车,我是不可能再爬上来的,那就要打算在此过夜了。两个小时后,终于抵达村边正在修建的公路。

大山沟对面,模糊的影子,就是布楞沟村。

大山沟对面,模糊的影子,就是布楞沟村。

要绕到下面的公路,只有步行

要绕到下面的公路,只有步行

终于抵达了村边的公路

终于抵达了村边的公路

道路通了会带来改变,当地居民还没做好准备,社村干部是有准备的。村里除了妇幼,能见到的差不多都是干部了;他们从村民服务中心到村里,都要开车,忙啊,追赶时间啊。要真正了解当地的实况,只能找村民攀谈。可在村纪念馆附近,很难看到他们;透过村礼拜寺的门,可以看到寺院内的空地上摆满一双双的鞋,原来他们都在这里。在村口遇上的村民,都在赶路,好在挥手招呼他们问路,他们会趁机停下来,点上烟,歇口气。其实,他们赶路,也没急事,每天几次礼拜寺祷告,到地里干活,寻找牲畜买主,寻找打工信息,这就是一天常态,都要跑在路上。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在此打工的民工停下来。

布楞沟村纪念馆

布楞沟村纪念馆

从村民口里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民生活,主要还是靠种植小麦、玉米、土豆、油菜子。此地农作物生长环境并不优越,缺水,山大,生态环境尚没有改善,青山绿水还没有实现,打工的机会也不多,一年种粮收入也就一两千元,家庭收入多靠饲养牲畜。村里建设了耳菇养殖大棚;援建的光伏发电项目还没运行,将来一定会富利于村民。内地的庄稼秸杆,让人发愁,恨不得一把火烧掉汚染空气,而在这里,每一片玉米叶都被收起来喂牲口,可饲料仍然不够;山上草都难以生长,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果木,更需要有水利设施的支撑才能扎根。扶贫援建项目,能看到的是外在的房屋,地下的输水管道,满足于吃水,还很少用于农灌。

布楞沟村养殖合作社

布楞沟村养殖合作社

村民们都很为自己是布楞沟村人而骄傲。国家主席对此的巡视,提升了当地的名望。用老百姓的话说,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发生了变化,哪里就富裕繁荣。

从更高的山上下来打工的农民也说了,我们那里也盼着主席去,主席一去,我们那准富,道路准通;可毕竟主席要处理的国家事情太多,没时间去到每个地方,怎么办?还得等啊。

百姓都众口一致说,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发展的机会多了;但要实现这些政策的目标,还得看每个地方的具体工作落实。村民都关心扶贫资金的使用,这一是关系到村民个人的危房改造补助,再就是要用到惠民实处;少数违纪官员的贪腐,加重了村民的担忧;村民普遍感到国家需要更加严励惩治贪腐犯罪。

一位伤了脚的民工,用支撑身体的竹杆指着山上的方向说,七年了,我家的危房补助款还没有见着。

另一个村民说:不管怎么说,你现在住的还可以,养了蜜蜂,还有补助款的盼头。

有村民说,这几年下雨多了,是国家富民好政策的结果。

靠天种地的百姓,能把国家政策与天机联系起来,也是极有想象力的。

最后还是得听习主席说的:有党中央的关怀,有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相信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看到当地的生产生活状态,每一个人都会为村民在恶劣生态环境中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很快,我也打消了回程爬不上高坡的顾虑,因为开摩托车送人爬上高坡,是村民争相挣外块的机会;因为坡路陡,价格是出租车的五六倍,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正当的吗,来到这里的人,谁又不乐于坐摩托体验一下。

山水画家一般都会关注民居房子的外观。东乡族的房子很有特色,很讲究房子的外形,院落布局美观实用,空间利用合理并充满想象。房屋大都是飞檐斗拱,墙角转弯喜欢用弧形而不是直角,材料更简单,甚至缺乏一些水泥浇筑,有些做工精致的飞檐,是用泥土糊出来的,却堪称精细。对几何形状有天然的美感要求,才能精细造就房子的形状。院子里不管空间大小,总要建一座漂亮威严的大房子,才能叫居所,像人居住的,房子亦如人的尊严,房子亦如着装,有美丑之分;相比之下,一些地方的房子近乎按照牲口棚的品味,一排排一个样,像凑和着过夜的集装箱。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再入画,其中就是民居建筑大煞风景。景观文化应该是精神脱贫的重要目标。物质贫困有时就是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那些注重居住环境保护的地方,村里上千年的树木都还没有倒下,自然生机始终保持。人居环境建设保护好,才能永久脱贫。布楞沟村正在绿化周边山地。一条宽阔的大路,村边通过,让路两边的村民服务中心和脱贫车间,看起来像是高速公路服务区,也许公路通了,这些建筑的功能会转变。只是那所希望小学,与村庄隔着马路,选址欠考虑。

村民服务中心

村民服务中心

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

布楞沟村小学

布楞沟村小学

以前像张仃和吴冠中那代画家到处去写生,发现了太行山、崂山那些景观,揭开一方封尘的山水。现在,画家发现自然景观的时候过去了,另一种现象出现了,艺术家建筑师营建景观。黄永玉先生是画家造景的成功先驱,他营造的几个景点都成了热点。他说过,现今画家太多,一件事情上重复劳作太多,应该分一部分出来营造环境;开始,他为景区建设提建议,没有人理会,他便自己造景。如果几个画院联合起来,找一个扶贫点,让艺术家为其打造环境,其效益和关注度,可能要持续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一边是空荡的脱贫车间大商房,偶尔会有玩闹的村童跑进来嘶吼嘻戏;一边是古朴静寂的礼拜寺,里面全是默默祷告的村民。这是布楞沟村的现在,期待看到布楞沟村的未来。

坐在摩托车上爬坡,还想再看一眼风景。村民大声问:师傅做么生意的?

美术。

美术是啥?

胡应康作品欣赏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