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要闻

时评|谭昶:“金圣叹式批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时评|谭昶:“金圣叹式批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发布时间:2021-11-26

本期话题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近40年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与审美逻辑对当下中国影响深刻,吸收借鉴的同时也使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艺批评理论传统受到抑制,生硬套搬的西式评论话语也普遍被质疑。因此,改进评论文风,注重文质兼美,继承创新与批判借鉴同时着力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本期时评,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袁正领:文艺评论应坚持中国美学理论的主体地位

韩进:多途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赖洪波:强化责任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谭昶:“金圣叹式批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李振伟:文艺评论不妨多些微言大义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尤其是明确提到,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改进评论文风,注重文质兼美。《意见》的发布,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艺评论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才能对文艺创作更好地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厘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关系,切实改变在某些领域和场合,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的重创作、轻评论现象。要彻底改正将文艺评论看成是文艺创作附庸的错误倾向。

真正专业的文艺评论,不只是简单地做一些阐释和赞美,而是要将作品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平台上,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这样的文艺评论不仅具有学术内涵,并且本身就具有欣赏价值。应该把文艺评论看成一个独立的、特殊的艺术创作门类。文艺评论也是一种写作,其通过思想与语辞的魅力吸引读者,从而对普通欣赏者产生巨大引领作用。作为一种供读者欣赏的独立文体,其不依附于其他文艺作品,有独立的创作和欣赏价值。也正因如此,它也如同优秀的文艺作品一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文艺评论家也需要自我反省,在具体的实践中克服评论脱离创作者、读者的倾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文艺评论不仅必须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同时也应该具有情感的温润。回顾中国传统的“金圣叹式”评点批评,是贴近创作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但超过一个世纪的“西风东渐”后,这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传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被遗忘和抛弃,发展为以批评者为中心的西方式的批评话语。生硬套搬的西式评论话语,出现了过分学理化的倾向,使文艺评论渐渐远离作品,也远离了当下鲜活的文本与创作状态。中国优秀的文艺批评理论传统受到抑制,它所具有的感性化特征甚至被粗暴地诟病。事实上,中国优秀的文艺批评传统要言不烦、明心见性,对社会上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反而是其值得肯定与推崇的优良品质。

说到金圣叹,可谓深得“批评”之根本。“金圣叹式批评”概有三大特点,其一曰“以作品评作品”,强调批评文章本身的文学性,虽不见得语言上一定胜于原作,至少在文格上不能打折扣。金氏批评,文字雅训、透脱、精妙,“以创作对创作,以艺术对艺术”,从而迥别于学术或学究式的文学批评。他常无视为文之陋俗常规,随心所至,感慨兴发,批于字里行间、桌头案尾,可谓发于不得不发之时、止于不得不止之所。其着墨不多,但恰到好处,“透彻骨髓”“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亦爽快,亦敏妙”,堪称笔落惊神、才子文章。

其二曰“不粘俗物,扬清激浊,强调文格即人格”,摒弃淫邪之文、讨巧之作。“金圣叹式批评”文章强调作者人格与作品文格的统一,破除“文人无形”的无原则自我原谅,重建“文章千古事”的自省精神,倡导悲天悯人的笃诚品格、豁达大度的大家风范,摒弃淫邪之文与恶俗、心机之作。

其三曰“自信洒脱,敢说真话”,富于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金圣叹式批评还体现出一种“潇洒不羁的人生态度”,经纶在手,自视甚高。金圣叹对自己的定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故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批评者的视野和高度,他在文学批评中,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当然直言敢谏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牺牲从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批评家,远如苏格拉底的受难,近如王国维的投湖、谭嗣同的不逃避,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金圣叹54岁时因“哭庙案”,被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问斩,但从另一个方面讲,金圣叹也以临刑前犹如儿戏般的轻松和幽默为自己精彩而短暂的人生画上了独特优美的句号。其不畏权贵、敢说真话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为后世的批评者树起了一块值得仰视的丰碑。

借鉴“金圣叹式批评”,并非意味着因对中国传统批评方式的追忆和肯定,就企图否定和替代当前建立于西方严密逻辑和论证之上的现代批评体系。各种批评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金圣叹式批评”所坚持的“作品对等”“文格即人格”,以及其所高启的“自信、潇洒、敢担当的批评家风范”,无不在当前变化纷繁的批评方法之上,为我们提供了执着不变的精神品格。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具有相当紧迫的现实意义。2016年,由广东省评协、羊城晚报、暨南大学发起的“粤派批评”大讨论,一直延续至今。值此《意见》出台之际,“粤派批评”也到了在新起点上再出发的时候。让我们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擦亮富有岭南特色的粤派批评品牌,发出南方声音,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