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d45d9d4a294f7483a462265fd8a459/images/d2cd8993041948aa988987e40880b170.jpg 要闻
要闻

时评|韩进:多途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时评|韩进:多途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发布时间:2021-11-26


本期话题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近40年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与审美逻辑对当下中国影响深刻,吸收借鉴的同时也使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艺批评理论传统受到抑制,生硬套搬的西式评论话语也普遍被质疑。因此,改进评论文风,注重文质兼美,继承创新与批判借鉴同时着力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本期时评,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袁正领:文艺评论应坚持中国美学理论的主体地位

韩进:多途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赖洪波:强化责任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谭昶:“金圣叹式批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李振伟:文艺评论不妨多些微言大义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不掌握话语权,就没有影响力。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坚持文艺评论的现代化、中国化、系统化、个性化等入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坚持传统文艺评论的现代化创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文艺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创造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学篇章,提出了“诗言志”“文载道”“知人论世”“大象无形”等与时俱进的文学主张,创立了以“文气说”“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为代表的评论学说,结出《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闲情偶记》《人间词话》等自成一体的评论成果,形成一整套源自中国文艺创作又充满中国审美智慧的评论理论,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泉。历史是割不断的,“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挖掘其价值内涵,阐发其理论精髓,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艺评论理论的现代化,开创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辉煌。

坚持外来文艺评论的中国化改造。中国文艺评论以其中华美学精神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既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智慧,又汲取世界文艺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其实,世界是地球村,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建设除了传统文艺评论现代化的文脉传承,同样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艺评论理论的中国化吸纳。唐代文艺复兴正是汲取了魏晋南北朝文艺被“西土”印度佛教文化“西化”的教训,坚持以我为主融汇佛教文化新思潮而开创的新局面。中国现代文艺也是在西方文艺思潮激荡碰撞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中国文艺历经了“五四”文学革命、“左翼”文艺运动、新中国走苏联文学道路、新时期西方文艺思潮再冲击等百年历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前提是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既不简单盲目排外,也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是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文艺自觉,坚定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灵魂和命脉,坚持把外来文艺评论理论与中国文艺评论实践相结合,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艺浪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在中国化和国际化的融汇中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文艺评论理论的系统化建设。系统化理论不仅是对历时性文艺评论经验的总结,更有对现时性文艺评论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系统化理论来源于对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传承、对外来理论的批判借鉴,但立足点在当下,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才能更好地为文艺评论实践服务。当前,系统化理论建设渐成共识,但推进起来需要大功细作,从概念、范畴、术语及具体议题设置等微观层面入手,需要把散于浩瀚艺海的评论观念按照一定的系统构想集聚起来,结束文艺评论散兵游勇的无序无力的状态,让那些平时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观点,能够在体系和系统内发生互联互通的神奇效果,甚至在整合中产生聚变效应,生成强大的系统战力,发出无坚不摧的理论威慑力;需要文艺理论和评论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支撑。笔者以为,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创建文艺评论协同创新中心或文艺评论理论研究机构,在文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增设跨学科性质的文艺评论理论专业,开设文艺评论理论课程,营造文艺评论理论发展的学术氛围。

坚持文艺评论话语的个性化表达。文艺评论理论系统一旦确立,评论家就有了理论底气,就会敢于亮剑。评论家在坚守共同的文艺评论原则、标准、要求下,又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评论。评论家的文化修养、文艺修行、语言修辞集中体现在他的评论修为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评论风格。越是成熟的评论家越有自己的“风骨”,风格相同相近的评论家往往形成文艺评论流派,反过来对文艺评论理论创新发展产生影响。没有理论的评论,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战斗力。评论家要注重构建自身特色的评论话语,首先就要掌握文艺评论理论这个武器。文艺评论理论是文艺评论的武库,理论武库的效能取决于评论家的技能,首先是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文艺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文艺评论只是语言的艺术,中国语言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着无比丰富的表现力,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文艺评论家多兼有作家身份,有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其评论写作又多具经验性的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像喻类比的特征,往往文质兼美、自成一家,抒情性和思辨性融为一体,问题导向和把牢方向辩证统一,以专业权威的个性化表达,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方案。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