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要闻

时评|赖洪波:强化责任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时评|赖洪波:强化责任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发布时间:2021-11-26


本期话题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近40年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与审美逻辑对当下中国影响深刻,吸收借鉴的同时也使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艺批评理论传统受到抑制,生硬套搬的西式评论话语也普遍被质疑。因此,改进评论文风,注重文质兼美,继承创新与批判借鉴同时着力是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本期时评,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袁正领:文艺评论应坚持中国美学理论的主体地位

韩进:多途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赖洪波:强化责任使命,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谭昶:“金圣叹式批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李振伟:文艺评论不妨多些微言大义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重大任务,对新时代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面对新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文艺新业态,文艺评论出现“失语”现象。例如,对于网络文艺,文艺评论缺乏有效的引导。网络文艺作品数量与日俱增,但从事网络文艺评论的专业人员却很少。传统的文艺批评范式在新兴的网络文艺面前失效,自发的网络文艺评论碎片化、大众化的特征凸显,甚至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不客观的评论,不仅影响到作者的创作情绪,也影响网络文艺的行业风气,不利于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

文艺评论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提高对文艺评论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责任使命,从“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求出发”,从文艺评论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功能作用出发,增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迫切性。

在体制机制上,正如有的学者在近期提出的,应在“交叉学科”门类中设置“文艺评论”一级学科,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要把优秀文艺评论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肯定文艺评论的社会价值与文化贡献,推动更多优秀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投身到文艺评论创作中来。要注重建立文艺评论联动机制,不断壮大文艺评论力量。探索建立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文艺评论传播联盟等平台,有效整合文艺评论资源。与剧场、影院、文艺演出团体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文艺评论现场观摩机制,为文艺评论家提供舞台影视作品、文化艺术演出的现场观摩机会,帮助他们介入文艺创作全过程,让文艺评论家真正有机会参与到现场评论中去,满足文艺评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要求。

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密切跟踪文艺创作的发展,推动文艺评论与创作有效互动。在融合原有理论话语的基础上,更新知识结构,对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进行及时总结,探索网络文艺创作生产规律,推进网络文艺的理论话语和评价体系建设。新形势下,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文艺评论方法,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样态的文艺评论。在传统的期刊长文、评论文章以外,采取短评、快评、视频、有声书等多种形式进行文艺评论内容的传播。要创新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运用生动活泼、清新质朴的评论语言,大力开展鲜活接地气的文艺评论,让文艺评论真正走入人民群众之中,增强文艺评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的核心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我们要从优秀的传统文艺批评话语中汲取营养,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艺评论资源,融会贯通西方文艺理论资源,构建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理论话语,说中国人自己的话。当代文艺评论更要从时代与现实的剖析中加强评论的针对性,用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引导文艺新兴业态的发展、观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