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b4347fad4549f9bf4eaf7b8da99884/images/8283b78538c644d5831342a0ce098d42.jpg 要闻
要闻

荷园讲坛 | 杨力舟:我看主题性创作和人物画 荷园讲坛 | 杨力舟:我看主题性创作和人物画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3-27

杨力舟


名师简介

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县。毕业于西安美院本科油画系。中央美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曾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两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务委员、研究员。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英雄人物倍出的年代,年轻画家们应大力施展自己的才能


现在提倡主题性美术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文艺的讲话,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号召大家贴近时代,反映生活。他对文艺作品提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这比以往的标准更高。

王迎春、杨力舟 黄河在咆哮 220cm×290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创作主题性绘画,已是时代主流,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我曾经讲过,文艺创作在典型环境里,就要塑造典型人物。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20世纪70年代,我和军旅画家董辰生先生一起在刘胡兰的家乡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体验生活,清楚地知道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途中,看到了汇报材料,为她题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这样的英雄就应该树碑立传、传之后世。王朝闻先生的雕塑作品《刘胡兰》和冯法祀先生的油画《刘胡兰就义》都使我铭记在心。

现在是英雄人物倍出的年代,年轻画家们应该大力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些同志觉得主题创作画的是集体意识,甚至说是“红、光、亮”,主要是因为对特殊年代的文化现象缺乏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但“文革”极“左”思潮把这一原则歪曲成“内容题材第一、形式第二……”。所以,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美术创作问题时,吴冠中先生发表了关于内容和形式关系和形式美的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提倡多样化,美术创作才在文艺的春天中迎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基本功决定作品水准


艺术家真正的修养体现在对世界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对现实生活、民族精神的全面认识,对传统文化、中西方绘画的本质要有全面理解。古人说艺多不压身,但是学者也必须有专长,广收博取,最终要走向专精。此外,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要善于发现自己。好画是画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靳尚谊先生曾说:“艺术的水准是基本功,基本功决定水准。”我们应始终不渝地铭记这一信条。

杨力舟为学员指导创作


我15岁考入西安美院附中后升入大学本部,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培育及延安鲁艺和汉唐雄风的熏染,树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观。有11年在长安县农村生活,每个学期都要去校外参加劳动,还要到陕北、陕南、关中各地体验生活、写生实习。我和王迎春学习了苏式和罗马尼亚博巴表现主义的素描、油画,同时也学习刘文西等老师的国画以及马改户老师的雕塑。人物画所需要的基本功最扎实,研究雕塑有助于提高造型能力。特别是陕西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古代雕塑只塑神不塑人的偏见。

1968年,我们到山西太原印刷厂工作。在完成单位分配的任务——画领袖像的同时,不仅学国画,还要学习印刷工艺,画炕围纸、宣传画,办展览等。生活的积累和社会的环境,让我们最终在1974年确定了以表现抗日战争的历史画为未来艺术实践的方向。

在学习与创作的长期实践中,我和王迎春坚持从生活中发现美,同时不忘记唯物辩证法。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清醒,不参与争论,不受中西绘画冲突论的束缚。所以,要创造任何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都要认真做到形神兼备,而不盲从。

杨力舟为学员讲课


画人物,必须要有捕捉灵感、塑造人物灵魂的能力


主题绘画必须学习历史、理解生活,要构思构图,要画很多变体图。写意画家想要大笔一挥而就,这需要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反复试笔落墨。须知凡大师的艺术创作都有草图与经过反复推敲、反复锤炼的过程,这也是规律。速写素描要坚持不懈,唯此才可以保持体验感受、记录生活的能力。

主题性绘画,多是叙事性。人物画,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画人物必须要有捕捉灵感、塑造人物灵魂的能力,简便的材质和手法,最便于抓住对象瞬间即失的神情。叶浅予、黄胄等老先生都有此超凡的才能。我认为,艺术感觉的灵敏是生而有之的,但也多得利于他们的极其勤奋。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没有记载创作过程,只说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到韩府“窥视”后画成。但我想不会那么简单,就窥视而言,起码让后人佩服作者对特定的真实人物——韩熙载以及随从、乐师、舞女、各种官宦侍从与生活环境及复杂场面观察仔细、记忆准确的默写能力。其记忆能力之强、艺术技巧之高,都是令人叹服的。是否要画草图,我认为是免不了的,但“目识心记”的观察方法大家务必要苦练。


杨力舟 祈福 211cm×144cm 2011年 纸本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录用曹植的一段话:“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身为曹操的儿子,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指出了传统绘画的主题性、故事性,以及各类忠奸、善恶人物的形神,把可视性绘画功能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对人物画品评的标准在两千年前就已论述明晰,这样的论述影响了古代许多人物画创作的写实性,值得我们深思并努力践行之。

今天我们从大美术的观念全方位认识中国传统绘画并传承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话题我希望大家深思,同时也深刻体会一下先贤们提出改良中国画的苦心及作出的努力,我想这有助于中国画的发展。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