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e937b7f424fadadba21313607e741/images/9d265b8def6741c48bf60c7226a6bbee.jpg 要闻
要闻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 |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 |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2-05-19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

从延安走来

【编者按】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座谈会于5月2日、16日和23日举行了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分别在5月2日和5月23日两次全体大会上讲话。会后,毛泽东将两次讲话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讲话》鲜明地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延安时期以来,一代代美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报》特别策划在5月16日和5月30日刊发专题报道,重温《讲话》的精神实质,回顾《讲话》发表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讲话》对中国美术和世界文化的重要影响与意义,激励广大美术工作者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开启社会主义文艺新方向的历史性会议

“我永远会记得1942年5月那一段日子,当时我是一个23岁的青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场担任木刻组长,有幸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5月2日那天,我和鲁艺一同赴会的同志们从桥儿沟大步向杨家岭走去,路旁正盛开着蓝色茁壮的马兰花,山野间时时出现黄色的野蔷薇、白色的杜梨花、浅粉色的杏花和火红色的山丹丹花。耳际不时传来延河奔流的音响,伴随着悠扬的信天游和嘹亮的革命歌声。这时,我的心情就像盛开的山花一样,充满喜悦。”多年后,艺术家古元这样回忆自己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的情景,当时满怀兴奋地走向杨家岭的这位青年木刻家或许也隐约感到,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文艺会议,而是一个新文艺时代即将到来的信号。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帖

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和边区政府,正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了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构想,并高度重视全国文化统一战线的建设。在“新文化”和抗日救国旗帜的招引下,大批文化进步人士和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加入了这场“创建理想社会的宏大实验”,“解放区美术”作为这项宏伟事业的重要部分,以新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基地,也开始了全新的实践。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吴印咸/摄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面对新的环境,还存在着艺术观和艺术立场上的差异,并因此产生了关于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旧形式与新文艺改造的关系、讽刺与暴露的关系、西方现代派与民族艺术形式探索的关系等诸多争论。在争论过程中,部分艺术家在思想上表现出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在行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毛泽东认为,这样的思想争论和创作倾向已经影响到延安的政治文化生态,为确保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服务,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整风运动迫在眉睫。

1942年,延安鲁艺教员王朝闻在做雕塑

在广泛收集文艺界意见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中央办公厅以毛泽东和中宣部副部长凯丰的名义向延安文艺家代表们发出了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邀请。5月2日下午,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的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引言》部分。5月16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二次会议,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到会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对会议作了以《结论》为题的总结讲话。两次讲话共同构成了毛泽东《讲话》的全部内容。

《讲话》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出发,首先指出了“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原则,进而系统地阐释了新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如文艺对政治的从属关系、文艺的评价标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方法等。

1942年,延安鲁艺教员王式廓在给美术系学员上课

《讲话》的发表及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促使美术工作者从“改造自己,改造艺术”的高度出发,投身于和工农兵打成一片的下乡运动中。美术家们在深入生活、向民间艺术资源学习的过程中,以独有的美学视角开创了以年画、木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新洋片、剪纸、画报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样式与范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军民关系、民主政治生活、土地改革斗争、解放区生产建设、社会新风尚、战斗生活、英雄事迹等主题的优秀作品,如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张望的《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萧肃的《投豆豆选好人》、古元的《减租会》、江丰的《清算》、石鲁的《说理》、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马达的《推磨》、夏风的《耕种在自己的土地上》、计桂森的《妇纺小组》、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沃渣的《迎着风沙》、力群的《丰衣足食图》、华君武的《丰收》、张仃的《巫神领袖》、张谔的《我正在后退》、蔡若虹的《新中国的基石》、罗工柳的《李有才板话》等。这些作品人物形象质朴、生活气息浓烈、艺术形式风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创造了解放区美术完全不同于国统区、沦陷区美术的全新风格与时代特征。

古元 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木刻新年画 1944年

彦涵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 1944年

《讲话》发表后不久,其主要内容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刊载,获得了国统区进步美术家的广泛认同。在1942年10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延安木刻一经展出便引起国统区美术界的高度关注,成功地在国统区推动了“文艺新方向”的工作。


《讲话》指引下的中国美术现代化之路

胡一川 牛犋变工队 套色木刻版画 1943年

王式廓 改造二流子 套色木刻版画 1947年

回顾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意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法,中国文艺从此走向一条充满崭新文化理想、体现崭新文化属性的宽阔大道。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当年延安的美术前辈奔赴抗战前线,反映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慷慨斗志;积极深入生活,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风新貌,创作的大量作品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以真实生动的人民形象再现了时代的生活气象,以淳朴清新的艺术语言开拓出新颖的艺术意境。延安美术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篇章,在延安形成的革命美术传统成为新中国以来美术发展的精神支柱。”

罗工柳 地道战 油画 1951年

杨之光 一辈子第一回 中国画 1954年

刘文西 毛主席和牧羊人纸本炭笔 1957年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讲话》被正式确定为新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随着第二次文代会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提出,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美术建设的新形态。正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人类历史的探索阶段一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探索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这种新形态所拥有的政治与美学力量,催生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并造就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延安美术家和来自国统区的进步美术家潘天寿、傅抱石、艾中信、李可染、董希文、黎雄才、关山月、叶浅予、冯法祀、王临乙、刘开渠、滑田友等,以及新中国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美术家,如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黄胄、李琦、杨之光、方增先、王盛烈、周昌谷、顾生岳、刘文西等,无一不是怀着建设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中国美术之理想,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的。他们引领了新中国初期的“新年画运动”“中国画的现代改造”和1950年代中后期所展开的油画民族化、建筑民族化等活动,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方式探寻着属于现代中国独特的美术样式。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中国美术初步形成了在题材、风格、结构、语言、审美、批评等方面的独立体系。

傅抱石、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画 1959年

伍必端、靳尚谊 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 油画 1961年

张仃 鞍钢在建设中 中国画 1970年

改革开放后,《讲话》精神在党的文艺政策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江泽民在第七次文代会上深刻阐述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进步性与社会发展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要成为“人民奋斗的号角”。胡锦涛在第九次文代会上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中国画 1979年

罗中立 父亲 油画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广廷渤 钢水·汗水 油画 1981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加多元和自由的文化生态为美术家们的创作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各种艺术形式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以方增先等为代表的成名画家,以周思聪、卢沉、郭怡孮、陈家泠、张桂铭、贾又福、吴山明等为代表的中青年画家都走出了中国画的创新之路。“伤痕美术”“乡土美术”“新古典主义”“新具象”“新写实”等潮流的诞生以及对油画民族化等问题的讨论,同样让美术家们逐渐重建对传统艺术价值的认识,并以此稳步地推进了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本土化与现代化。


描绘新时代的恢宏画卷

曾经从延安走来的美术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投入到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等重要美术机构工作,将《讲话》精神贯彻到艺术创作、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薪火相传。

“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 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写“中国美术馆”五个字,寄托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中国美术事业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美术馆的新馆建设也提出了希望,这都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和对中国美术馆的关怀。中国美术馆是人民的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也是以美化人的平台。中国美术馆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第一时间,就策划主办了大型展览“人民的形象”,把馆藏不同时期美术家们描绘的人民形象作品予以展览,集中展现了党领导之下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用画笔歌颂党、赞美祖国和表现人民的伟大历史。此外,中国美术馆在延安持续举办了“艺术为人民”“延安·延安——中国美术馆藏延安美术展”“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将中国美术馆藏延安时期木刻复制作品捐赠给延安鲁艺,从而让人们重温那一段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文艺历史。2021年,中国美术馆召集了全国优秀美术家、理论家,在延安鲁艺文艺纪念馆举行了“以刀铭史世纪铸魂——百年木刻中的党史”研讨会,对延安版画的独特性、木刻版画的传播力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两次文艺座谈会精神,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庆祝中国国家画院成立40周年“守正创新——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成果展” 

开幕式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曾集中了像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张仃等中国老一辈最具代表性、最有创作成果的艺术家,其中一部分便是从延安走来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谈道:“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使中国国家画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作风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用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已经成为国家画院的精神导向。因为他们,中国国家画院自然就有了对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一脉相承的践行,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多年来我们的艺术家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从未停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活动。2021年,我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举办的七个展览都是以新时代现实生活为基础而新创作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艺术上有深入研究和把握的作品。我们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画院展也积极倡导艺术家认识传统、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挖掘内心,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层次。此外,我们去年还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黄河主题美术作品,发挥了美术作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今年我们还将组织一系列积极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对文艺工作的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的创作活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庆典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集中了江丰、胡一川、力群、古元、王式廓、王朝闻、罗工柳、彦涵、张仃等一大批怀抱革命理想和追求光明的美术家,他们后来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主要领导和教学骨干。”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撰文谈道:“红色基因传到新中国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们满怀‘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情怀,开启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新时代,建立了新中国美术教育制度和学科设置的基本框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干部和美术教师,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作品,奠定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格局。红色基因传到改革开放的中央美术学院,历经磨难的师生焕发青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营造自由宽松、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呼应时代新潮,开辟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天地。红色基因传到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们认真审视世界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构了多学科、大美术的办学格局,使学校跻身于世界著名高等美术院校之列。”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张仃、陈叔亮曾带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参与了共和国一系列的重大艺术工程,如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装饰设计、红旗轿车设计、国家庆典设计、首都机场壁画等。伴随新时代的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继承优良传统,参与了中国党史展览馆系列艺术工程设计创作、奥运会艺术设计等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表示:“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到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路走来,我们始终践行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精神,同时彰显艺术个性,开放性教育在全国的艺术教学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在张仃、陈叔亮等一批批老先生们的引领下,倡导用艺术审美来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用现代设计理念来激发大众热爱生活并引人向善。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对美术学院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清华美院将始终坚持在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核心精神的同时,发展和适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指导的时代精神,引领文艺界的时代创新和发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 图片来源:鲁迅美术学院

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于1945年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如今已成为融科技、文化、艺术、思想于一体,优势学科为引领、多学科有序发展的现代化高等美术教育院校。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表示,从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到习近平的新时代文艺观,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继承并发扬延安鲁艺的红色基因,艺术创作与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现实主义艺术观,时刻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强调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用作品去展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将鲁艺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的始终,在红色经典主题创作、大型全景画创作与研究、主题性展陈博物设计、插画、连环画创作以及信息设计、服务设计等领域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充分发挥艺术引领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今年5月21日,鲁迅美术学院将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系列活动,以“艺术为人民”为主题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美术创作作品展及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传承鲁艺精神,奏响时代强音,以服务人民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把握新时代脉搏,厚植艺术为人民思想,坚持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站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做先进文化的先导,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导向引航,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并针对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文艺工作者应秉持的初心使命和时代责任等重大命题作出了全面而精辟的阐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展望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范迪安谈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毛泽东同志延安《讲话》精神一脉相承而创新发展,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的广大美术工作者弘扬延安文艺传统、面向时代发展、立足中国大地、自觉深入生活、热忱讴歌人民,以大量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描绘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伟业,表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在主题广度、内涵深度和艺术高度上都创造了中国美术新的标杆。事实证明,从延安出发的中国美术之路走得坚实,愈发宽广。”

感谢《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作者韩劲松为本文提供部分图片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