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一)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国家图书馆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
协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
2022年8月16日—2022年8月31日
开幕式
2022年8月17日15:00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
展览场馆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前言
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续中国典籍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拓本的解读,使我们不仅不能对经典性的金石碑刻书法随心所欲地进行“虚幻”处理,而且,随着文化环境的转变性要求,书法的艺术性在当代得以突显。书法在当代的“新变”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文化态度,来源于我们对金石碑刻经典的尊重和继承,以及缘之所引发的一系列与创作相关的笔法、字法、篇章布白、风格样式、审美标准与情感等问题。
现实中,当代书法被“嫁接”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对之品鉴和解释普遍模糊而缺乏细节。书法的差别性在当代的影像呈现,或是趋于建立在传统帖学基础上的“家族类似”;或是抛弃一切经典性参考的“标新立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客观世界的秩序和权力架构在此被颠覆和凌乱了。比如很难评价一个当代的书法流派或者代表性人物作品的孰优孰劣,大家彼此在情感支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渐行渐远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的同时,没有构建出新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而产生的一种纷乱局面。这使我们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在差异性的当代审美结构中遁于无形,也使我们用眼睛和心灵所构建的无论是传统的或当代书法视觉秩序瞬间坍塌。虽然有一千个理由可以让一张作品看起来更像“书法”,然而当代书法的创新性表现在此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理论支持和价值依据,那么我们当下书法创作的真实成就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质疑。如果“真实”在此缺席,我们就没有必要很认真地讨论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什么的问题了,它完全可以脱离笔法与字法,脱离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利用笔、墨、纸的物理状态,拟真性的利用书法图像的指涉关系,游离其外的形成许多种“字像”,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书法精神上的自由自在、一种创新,也可以不屑一顾的评判其所有的行为及其创作是伪的。因此,当代书法新局面的开展,需要我们从理论观念上对创作作出分类评判,构筑以“品”之定位的审美体系。
“品”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普遍的评论方法和现象在传统文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审美评论范式。在审美和艺术评论中,“品”既指包括感受、体味、析辩、反思在内的品评,又指对所评之作品应有的范围性的品类和价值性,给出品级的确定,总之是对作品进行属性、风格及其高下优劣的划分和研究,通过“品”确立当代书法创作的理想范式和代表人物。2020年,我们从金石铭刻书法研究入手,策划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年度系列展之“汉隶十二品新探”,2021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今年的“篆书廿九品新探”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展览部承办,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协办。这次展览选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两汉以及唐宋篆书刻石100余件(套),展览作品经过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名人收藏、题跋和钤印,具体包括刘喜海(燕庭)、陈介琪(簠斋)、吴大澂、陈宝琛(澂秋馆)、费念慈、溥伦(延鸿阁)、吴云(平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周进(季木)、王瓘(孝禹)、杨绍儁、柯昌泗、李国松、端方(陶斋)、姚华(莲花盦)、方若、容庚、罗复堪、邵章、邵锐、陆和九、曾毅公、唐兰(立庵)、唐复年、冯汝玠、孙伯恒、周康元(希丁)等。本次展览同时征集和特邀当代书家对这些古迹进行临摹和创作,共计120件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8月15日—8月3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时展出的“篆书廿九品新探”,会引起社会深度的关注。
“篆书廿九品”这一新名称的酝酿和提出,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反对在既往的美学经验上驻足不前,通过这种重塑经典的理想,提倡另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得,即对篆书,尤其是对许多新出土的篆书作品进行新的诠释和新经典化的实现。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2022年7月15日
拓本 商周
《商·大龟板》
《商·大龟板》(局部)
此拓本为近代“甲骨四堂”之彦堂(又作雁堂)董作宾旧藏,正面拓本左下有董作宾题记一行“廿五年八月小屯出,有填色腹甲,宾记”。董作宾,号平庐,生于河南南阳。1928年至1934年曾八次主持、参与殷墟发掘。其主编《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为考察甲骨的出土情形,甲骨与其他遗物及遗迹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造诣深湛,有功学术。1931年著《大龟四版考释》,首提由“贞人”推断甲骨文之时代。之后又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详论甲骨断代为五期:盘庚、武丁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帝辛时期。有彦堂先生所题“有填色腹甲”。是知此实为商代晚期重大国事之卜辞也。
《商·牛胛骨》
《商·牛胛骨》(局部)
此拓本存牛胛三块。左下钤印:女史姚湘云拓(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甲骨文攈》
《甲骨文攈》(局部)
此为曾毅公手绘版式之《甲骨文攈·喆厂藏拓》原册原拓126片选页,落墨精谨,字口细锐,手抚纸面,尚有刃利划肤之感,实属罕见。曾毅公是我国著名的甲骨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毕生从事甲骨、敦煌和石刻文献研究,从其游者亦众,如李学勤,并同曾公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殷虚文字缀合》。曾毅公著有《甲骨地方名通检》《甲骨缀存》《殷墟书契续编校记》《齐匋存石刻考工录》以及参与和主持编纂《敦煌变文集》《房山题记汇编》《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等数十种著作。尤其是在甲骨文缀合研究方面贡献巨大,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厚宣在“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字”中提到《甲骨文攈》“此四册中既有拓本又有摹本还有照片两版,及被合集组剪去后又被合集补编剪去一些,单就孤本来讲,我们急需对文攗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并著录出版”。
《商·甲骨文》
这组甲骨拓片的甲骨原件主要为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兼有上海博物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藏品共35片,皆为早期殷墟出土甲骨。拓本35件,辑选9件。
《商·大于戈·祖日乙戈·大祖日己戈》
《西周·散氏盘》
《西周·散氏盘》(局部)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西周晚期(厉王)器物。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拓本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传拓。左下钤印:故宫博物院古物馆传拓金石文字之记(朱)。
《西周·毛公鼎》
《西周·毛公鼎》(局部)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陕西岐山,陈介祺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腹深27.2、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500字此拓本有陈陔钤印。陈陔为陈介祺之孙,其将家藏的毛公鼎售与端方。拓本钤印:陈陔拓先藏金石文字(白)、壹心慎事(白)、簠斋藏三代器(白)、有容室(白,大小各一)等。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局部)
大盂鼎为西周康王时器物。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潘祖荫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器内壁铸铭文291字。书风凝重瑰丽、章法质朴,笔画方圆兼备,周金文书法之上品。此拓本上方存民国间方若题跋,钤印:方药雨(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局部)
大克鼎为西周晚期前段(孝王)时器物,清光绪十六年(1836)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家村,现藏上海博物馆。器内壁一侧铸铭290字。铭文字形方整、行列严整、笔画饱满圆润、舒展流畅、是金文书风由早期雄浑转向婉约典雅的代表。此拓本右下方钤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传拓(朱)。
《西周·虢季子白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局部)
虢季子白盘为西周宣王器物。传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器内底铸铭文111字。此拓本左下钤小印:虢盘主人(朱),右下角钤印:陶斋所得(朱)。拓本上诗堂有近代山东藏家王鸿焘释文及跋,述此器出土及流传,钤印:王鸿焘(朱)。
《西周·曶鼎》
曶鼎为西周中期器物。制鼎人名曶,故又名曶鼎。据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载,最初为毕沅得于西安。原器早匿,仅有铭文拓本传世。北京市交流中心提供。
当代创作(一)
(以年龄为序)
国家典籍博物馆地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内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