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聚焦|以经典收藏引领艺术创作——刘万鸣谈丰子恺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画院
【编者按】
中国国家画院作为集创作、研究、展示与收藏等职能于一身的重要艺术机构,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国艺术的重任。丰子恺先生作为现代艺术大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中国国家画院将在2月25日举办丰子恺先生作品无偿捐赠仪式。借此契机,《中国美术报》专访了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深入解读此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以及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
1962年,杨朝婴、杨子耘在日月楼看外公丰子恺作画
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丰子恺先生是现代艺术大家,他的作品影响广泛且深远。我与丰子恺先生的嫡孙丰羽是多年挚友,在交往中,我们经常谈起丰子恺先生的人生阅历、艺术创作,其中涉及绘画、书法、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自幼年起,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在报纸的边边角角发现他的画作,就会小心翼翼地剪下收藏。儿时的我,只觉得他的画充满趣味与幽默,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远不止于此。他的画作不仅幽默风趣,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思想,体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和独特的艺术思想。
丰子恺 爸爸不在家的时候
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中国漫画的先驱,还精通文学、书法、音乐、出版,他翻译过俄、日、英三国语言的30多种著作,可以说,他是一位修养全面的大家。我阅读过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译著,20世纪80年代末,我上大学期间,他的译著《源氏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也让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丰子恺先生生前所使用的砚台
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前不久,我与丰羽达成共识,他决定将丰子恺先生的七件作品以及其生前使用过的砚台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七件作品中也包括丰氏家族共同创作的手卷,可以说这是中国国家画院一次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收藏。为表示对丰子恺先生及家属的敬意,2月25日,中国国家画院将举办一场隆重且庄严的作品捐赠仪式,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也计划于今年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师系列展——丰子恺先生作品展”,以作品加文献的形式,充分展示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艺术、思想,彰显丰子恺先生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将对当下我们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展览期间,中国国家画院将举办丰子恺艺术研讨会,重点探讨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修养与成就,从多方面探究丰子恺先生绘画创作题材的源头、境界的源头。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但他的作品远不止于画作本身。漫画的趣味性、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他综合修养的体现。通过展览和收藏,不仅能欣赏他的艺术成果,更能深入地理解丰子恺先生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化平凡为神奇,在方寸之间呈现大的境界。这正是丰子恺先生作品展览和收藏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研讨会探讨的学术方向。
丰子恺 炮弹作花瓶 万世乐太平 丰子恺家族藏
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肩负着引领艺术创作方向的重要责任。这种引领不仅体现在内容、学术上,更体现在对画家综合能力的高标准、高要求上。作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画院的服务对象是国家。画家应具备主题性创作能力,而能否真正呈现主题性创作的内容、思想精神及艺术表现,关键在于画家是否具备家国情怀。在艺术创作中,“情”应放在第一位,对国家有一份真挚之情。基于这一点,画院画家更应对国家和社会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丰子恺 庆祝国庆 丰子恺家族藏
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我之所以对丰富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如此执着,是为了提升画院创作的水平。古人讲“近朱者赤”,虽然其他博物馆藏有大师的艺术精品,我们也有机会观摩学习,但与本院收藏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他人收藏与身边收藏的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是存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传统文化中似乎可以用“气”的概念来解释——与作品朝夕相处和偶尔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师的作品常伴我们左右,日积月累不仅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更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镜子,它们会时刻提醒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督促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