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对话古今——“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成功举办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共同承办的“人物画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美术理论家刘曦林、高云、彭峰、尚辉等做主旨演讲,王镛、陈传席、陈履生等参加研讨会并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出席研讨会,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作学术总结。
20世纪以来,人物画在题材、语言、风格乃至观念等诸多层面实现了现代性转换。在当代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术语言更显丰富,催生出一大批具有革新意识的人物画家和代表性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人物画的时代精神主要是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神情意态表现出来的,希望画家们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在写实基础上追求“传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认为,百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发生转变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精神的变化和语言的革新,从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西融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徐蒋体系”建立和“新浙派”崛起,再到“85新潮”时期现代主义对人物画的影响都说明这一点,时代精神和语言革新是中国画人物创作发展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过去人物画主要是以历史叙事、风俗记录为主,现在多是对社会发展、个人生存的观照。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王治认为,当下科技大爆发引发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触发人类精神需求和观念的转换,也将影响中国人物画从时代精神到艺术语言的转换与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兴起所引发的图式变异、解构、穿越、叠加、变形以及自由幻想般的语言方式,让人物画语言和影像更加丰富,其发展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刘西洁谈道,如何革新人物画的语言与表达,以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性光辉是当代美术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他呼吁应积极地去运用、去创造,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创建出一个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人文底蕴的艺术世界。
在继承传统中弘扬时代精神
艺术语言的革新为时代精神及艺术家的观念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时代精神与艺术家观念的变革则推动了艺术语言的发展和突破。在具体创作上,可以归结为对图式与精神的把握和创新。
徐涟表示,21世纪艺术发展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展现出多元、多样、多态的表现方式。在多种面貌下,时代精神体现为作品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映,同时又将传统深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提出,绘画创新要具备技术和功力、原创和特色、审美价值、社会公认四方面。在开放多元的世界里,艺术在文化主体上的回归至关重要。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表示,人物画创作需要对话古今、把握时代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笔墨与造型的最佳契合点。
针对当代人物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指出,一些创作对时代性的理解流于表面,图写、叙事、描述性的作品不在少数。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原所长李晓柱认为,艺术不仅为大家提供视觉享受,更要为人生“解困”。如何更好地表达时代、写出心声,是摆在当代艺术家面前的课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孔紫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需要艺术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观察力,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主题性美术创作通常围绕特定的主题或思想进行,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叙事性或象征意义。“人”作为事件的主角,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英雄、表现英雄、讴歌英雄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职能和价值体现。
人物画在主题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表示,本次学术研讨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物画?近些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出现一个新现象,即从单纯的“宏大叙事”向“温情表达”的表现手法转化,值得理论界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表示,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取得巨大成就,其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公众对人物画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人物画的发展和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欣歌表示,追溯主题性创作之源,借鉴延安鲁艺的创作理念,从宏大叙事、大历史观、精神挖掘及民族需求出发,或能更深刻理解主题性创作的意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认为,当代人物画创作须处理好深入生活、看好作品、提高认识这三方面关系。
与此次研讨会同时开幕的人物画邀请展体现了当代人物画在多元视角和语言探索方面的努力与丰硕成果。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党震认为,不但有丰富的技法,更体现了深刻的思考、对时代命运的关注与饱含赤子之情的人文关怀。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孙震生表示,只有深入研究主题内涵,深入生活感同身受,才能将情感与主题完美契合,从而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王瑛表示,理论家看画评画的角度能够启发艺术家们思考自己的创作思路与途径,期待更多理论家为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