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092507388f4903916a4c38d443b5ad/images/ce9f39afec05457c9b5556d0bc542636.jpg 要闻
要闻

名师讲堂|陈明:艺术史书写如何面对图像化的时代 名师讲堂|陈明:艺术史书写如何面对图像化的时代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25-03-26

名师简介




陈明,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出版专著5部、合著6部,发表各类论文100余篇。


图像化时代的艺术史书写,至少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选择图像?二、如何阐释图像?图像构成当代艺术史书写的重要内容,但在这些碎片化和纷乱的图像中,选择哪些图像,需要艺术史家去甄别和判断,这就牵涉到他自身的艺术观念和思考了。在图像化时代,图像充斥社会各个角落,文字的势力大大减弱,无所不在的图像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图像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然而,艺术史家在撰写艺术史时,不可能只是依靠图像来进行理论的建构,他必然动用所积累的所有学科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即使是在图像化的时代,除了艺术史知识外,社会、文化、科技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是极为重要的。由于知识水平和学术取向的不同,不同的艺术史家在撰写文章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不同的图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西方学者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以图像的分析切入艺术史的情况十分普遍,比如柯律格的《长物》《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高居翰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山外山:晚明绘画》等著作,都有大量的图像学分析,以图像分析来带入论述,不仅可以让读者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避免了单纯理论阐释的枯燥感,而且在论述上更加可靠。不过,在有些中国艺术史家眼里,西方学者选择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有一些并不具代表性,甚至是偏颇的,会导致一种误读。比如高居翰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中,选择了中国美术史家并不重视的张宏和吴彬,却忽略了浙派和“明四家”,其目的不在于陈述大家久已认可的美术史,而是为了阐释他的观念:明代山水与西式构图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和《艺术与错觉》中,会选择以原始人和现代主义的绘画来导入整本书的论述,他想说明这一观念:艺术并非只是人们眼中所见的“事实”,有些时候,不按照眼睛所见的样子去描绘事物反倒是正确的。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图像化时代,选择哪些图像完全是艺术史家的个人化选择,这些选择制约于史论家的眼光与观念,也制约于艺术史论述的结论,当然,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选择图像需要十分小心和谨慎。

图片
《20世纪台湾美术发展史》
作者:陈明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阐释图像,则成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阐释图像?如果单纯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图像的阐释必须从其艺术风格和形式语言开始,这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方式,但是,对于图像背后意义的解读,却是见仁见智的。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视觉艺术的含义》中,对图像做了三个层次的分析:前图像志、图像志、图像学。第一层次的前图像志的描述关注绘画的“自然意义”;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关注的是“常规意义”;第三个层次是对图像学的阐释,所关注的是“本质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玛蒂娜·乔丽在其所著的《图像分析》中认为,无论是想象的还是具体的,图像都得通过某个人——该人——或是生产图像,或是辨认图像,因此图像是和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的。图像改变文本,文本也改变图像,两者存在着相互接续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说明的关系。W.J.T·米歇尔认为,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并非只是图像本身,还隐含着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既包含艺术家对于这一史实的理解和认识,还包含着艺术家的意识形态观念,对其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居翰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中,以西式构图法来解读张宏和吴彬的山水画章法,说明图像的阐释基于理论家的观念和角度,也与其知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否有效则另当别说了。同一个图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涵义。比如对不同版本的《文姬归汉图》,也会因为时代和政治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再例如对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界的解读就纷繁多样。上述这两件美术作品,只是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中的两个例子。西方古典绘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格列柯的《托利多的风景》等。在当代艺术史叙述中,对于图像的阐释,更接近于哲学语义的分析,比如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光从图像中,观众很难得到直接的信息,这时艺术史家的解读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艺术家或理论家的阐释,读者很难了解这些创作的意义和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撰写者对同一个图像也会有不同的阐释,这有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混乱,却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图片

《书画同源——吴昌硕》
作者:陈明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

与古代艺术史的撰写不同,当代艺术史的叙述面临更多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在纷繁复杂的海量图像中,如何选择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是考验史论家思想性和判断性的标尺。但是,难处在于,越靠近现在的当代艺术创作,史论家判断和分析的分歧就越大,具有公认的价值和意义的图像也越来越少。这样,在图像化的时代,史论家如何选择和阐释图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艺术史的撰写,已经不同于以往较为统一的写作方式,图像选择和阐释的多元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这确实造成艺术史观念的纷杂,但同时也推动了当代艺术史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编辑 | 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