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陈明:艺术史书写如何面对图像化的时代
名师简介
陈明,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出版专著5部、合著6部,发表各类论文100余篇。
在西方学者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以图像的分析切入艺术史的情况十分普遍,比如柯律格的《长物》《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高居翰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山外山:晚明绘画》等著作,都有大量的图像学分析,以图像分析来带入论述,不仅可以让读者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避免了单纯理论阐释的枯燥感,而且在论述上更加可靠。不过,在有些中国艺术史家眼里,西方学者选择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有一些并不具代表性,甚至是偏颇的,会导致一种误读。比如高居翰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中,选择了中国美术史家并不重视的张宏和吴彬,却忽略了浙派和“明四家”,其目的不在于陈述大家久已认可的美术史,而是为了阐释他的观念:明代山水与西式构图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和《艺术与错觉》中,会选择以原始人和现代主义的绘画来导入整本书的论述,他想说明这一观念:艺术并非只是人们眼中所见的“事实”,有些时候,不按照眼睛所见的样子去描绘事物反倒是正确的。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图像化时代,选择哪些图像完全是艺术史家的个人化选择,这些选择制约于史论家的眼光与观念,也制约于艺术史论述的结论,当然,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选择图像需要十分小心和谨慎。

高居翰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风格中的自然与风格》中,以西式构图法来解读张宏和吴彬的山水画章法,说明图像的阐释基于理论家的观念和角度,也与其知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否有效则另当别说了。同一个图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涵义。比如对不同版本的《文姬归汉图》,也会因为时代和政治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再例如对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界的解读就纷繁多样。上述这两件美术作品,只是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中的两个例子。西方古典绘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格列柯的《托利多的风景》等。在当代艺术史叙述中,对于图像的阐释,更接近于哲学语义的分析,比如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光从图像中,观众很难得到直接的信息,这时艺术史家的解读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艺术家或理论家的阐释,读者很难了解这些创作的意义和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撰写者对同一个图像也会有不同的阐释,这有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混乱,却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
编辑 | 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