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重庆调研指导

为推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高质量呈现,6月24日,根据展览办公室工作安排,专家组奔赴重庆开展调研工作,此为调研工作第五站。专家组在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召开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专家组(重庆)调研会”,对拟申报本次展览的作品及草图进行现场看稿及指导交流。

重庆站调研会现场
会上,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致辞并介绍重庆画院关于此次展览工作筹备及作品申报情况。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主旨致辞,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介绍了本届展览的相关情况。在持续近4个小时的看稿环节,专家组与重庆地区画院的画家面对面交流,对80余件拟申报作品及草稿逐一进行了认真点评。专家组从作品题材、观念表达、色彩造型、绘画技法、创作立意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刘晓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艺术处专干钟瑞涵,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副馆长(副院长)唐德福,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办公室主任高冠峰,重庆画院全体职工及市级画院部分参选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主持。

专家组观看拟申报作品草图
本次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为副领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副所长洪厚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永亮及重庆画院名誉院长、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周顺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黄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彭伟,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雕塑家、重庆市雕塑学会副会长宗涛等共同组成专家组。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干部萌芳,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吕高鹏,《中国美术报》记者李振伟随行参与调研。

王发荣发言指导
王发荣说道:“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全国美术界的盛事,承载着展示当代美术创作成果、推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重庆画院作为地方画院,始终以传承巴蜀文化、展现时代精神为己任,在作品创作、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等方面持续发力,力求以高质量的作品参与此次展览。在筹备过程中,深知自身在创作理念、学术深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亟须专业指导。衷心希望专家组在作品主题提炼、艺术表现形式、展览策划思路等方面给予宝贵意见,进一步提升本地画院画家的创作水平,为第九届全国画院作品展贡献重庆力量。本次参加看稿指导会重庆画院共提交作品稿36件,重庆市区县画院选送48件;总共84件。重庆画院将以此次指导为契机,认真汲取专家智慧,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打磨作品,力争在全国展台上展现重庆美术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谢小铨发言指导
谢小铨做了主旨致辞,对重庆画院此次调研工作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在专家小结发言中他讲道,作为重庆人回到家乡倍感亲切。刚才看了全部草图及作品,感受颇多,先说优点,第一,此次评稿流程十分顺畅,重庆画院方面准备充分,组织协调工作出色。第二,从整体创作水平看,提交作品相对整齐,部分作品给专家留下较深刻印象,说明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态度是比较重视的,下了较大功夫。尤为难得的是,在大部分作者在场的情况下,专家们均真诚且坦率地发表意见,学术氛围良好,与艺术家的交流深入、务实、高效。这对保证最后作品的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不足的地方我们也不回避。第一,坦率地讲,画院系统的艺术家是国家培养的专业创作队伍,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创作的专业使命,应该代表国家队创作水平,但此次审看交流的作品水平特别突出的作品少,建议艺术家们高度重视此次展览的创作任务,拿出代表国家创作力量的实力和水平。
第二,仍然存在作品结构失衡的现象,雕塑、版画、油画等作品比例太少,书法篆刻作品甚至缺项,建议画院方面尽可能地重视改进。今年9月,中国艺术节将在川渝两地举办。重庆市承办内容包括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及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以及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一样,都是今年重要的部级美术作品展。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从组织角度,要尽可能解决短板,增加作品数量;从作者角度,要高度重视,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精益求精,如此,才能在此次展览中展示出国家队伍的创作水平,为人民带来更多精彩作品。

陶宏主持重庆站调研会
陶宏对重庆画院为此次调研会的精心组织工作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本次展览相关情况。他讲道,“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广东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协办的高规格展览,旨在集中展示全国画院系统创作研究成果,全国画院系统也期望能够拥有一个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同等重要的展览。展览面向全国各级国有画院艺术家征集作品,作品类型除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书法篆刻等,还新增综合材料等画种,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入选者将由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参展证书,也将作为职称评审和单位评优的重要参考之一。展览将在2025年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出,之后还将评选出约200件优秀作品在国内及国际巡展。

张晓凌发言指导

张江舟发言指导
张江舟谈到,昨日我在成都,今日抵渝开展调研活动,重庆画院对调研工作很重视,组织工作缜密有效,各区县均有参与,作品质量相对整齐,且多为已完成作品。
整体上看,重庆作品有多样性特点,这也是全国画院展应该有的学术特质。目前全国性展览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国画普遍存在同质化、雷同化问题。中国画传统深厚,突破不易,故展览个性化鲜活之作稀缺,精品更是寥寥。
重庆美术实力雄厚,美术人才与队伍优势明显。然而,正如庞茂琨主席所讲,部分画家对展览重视程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体提升展览的学术影响力是关键,若此展览能推出几件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其影响力将截然不同。因此下大力气抓创作,出精品、出大作是核心要务。
年轻作者要力避揣摩迎合评委意图的投机心理,保持放松状态,充分发挥潜能,画出好画。在题材选择上,也不应过多猜测哪种题材易入选,专业水平、学术质量永远是全国画院展的第一评选标准。

乔宜男发言指导
乔宜男感谢重庆画院及画院同仁们为确保此次专家调研会顺利召开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他多次到访重庆画院,对其有一定了解。此次调研使他对重庆画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专业成果与管理成效使第九届全国画院展重庆地区的组织工作有了保障。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组织队伍与调研专家认真负责,并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意义非凡。这个展览在组织结构上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创作、展览、传播与业务能力提升的学术平台。专家组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多出好作品,推出更多的创作人才,尤其是青年创作人才。以此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的文艺政策,更好地服务人民,为新时代讴歌。
这次调研,使他感触颇深。专家与调研队伍相聚于此,不仅是为帮助画家们出作品、提建议,办好此次画展。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国家画院具体承办,以省市画院创作队伍为带动力量,全面提升各地区创作队伍的创作水平与社会担当。此次调研会为在场的专家学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绝佳机会,对提升全国画院系统的创作力量具有积极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当下,更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洪厚甜发言指导
洪厚甜讲道,我长期生活在四川,57岁时前往中国国家画院工作,见证了重庆书法近40年的发展,对重庆书法满怀期待。
我关注到四川美院书法教学及全国画院系统展览,重庆在书法发展上存在遗憾,画院系统中书法篆刻板块被忽略,这是无法容忍的短板。画院不应仅局限于绘画引领,书法篆刻同样重要。抗战时期,众多优秀书法家和文人汇聚重庆,许伯建、蒋友樵、屈趁斯等老一辈艺术家书写了重庆书法的辉煌历史。如今,重庆书法在西部地区实力强劲,三个月前中国文联志愿者走进重庆,我受邀举办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发现重庆有一批80后作者在全国获奖,颇具影响力。
我认为重庆画院等机构应将这些优秀年轻艺术家特聘进来,充实书法篆刻板块。中国国家画院在学术板块应给予高度重视,画院作为推出人才和推动学术的专业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协也是重要渠道,但画院的专业渠道作用独特。
重庆在书法方面有深厚底蕴和众多优秀人才,我对重庆书法发展充满期待,希望其在学术发展上更加完整,绘画与书法篆刻等板块齐头并进,共同推动重庆艺术事业迈向新高度。

王永亮发言指导
王永亮表示有幸观看重庆画院拟申报作品,感触良多。我想就这批作品中的山水画作品谈谈感想。
总体而言,山水画创作数量蔚为可观,整体水平尚佳。但在创新上,却鲜见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作品。多数作品仍停留在传统样式中,即使有些作品有创新意识,也是仅在形式上添加些新元素。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传统笔墨的运用不够娴熟,在师古与出新之间缺乏灵活变通的主体意识。创作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形式的模仿,更要展现出这个时代画家的精神风貌。
我认为创作贵在创新,应尽量避免机械摹古与因循守旧。同时,也要注重从传统笔墨中汲取养分。以写生铸其骨,以传统融其神,作品方有沛然生气。
山水画若仅有创新而无传统根基,则略显空洞;若囿于传统而无新意,则难觅时代印记。因此,我建议山水画家将传统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立足传统,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刘晓年发言指导
刘晓年说道,调研组专家畅所欲言,给了画家鼓励,更多的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创作中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重庆的画院系统发展面临土壤不足,优质资源集中在美院,画院团队规模小;相关部门对美术重视不够,支持力度小;社会氛围尚未跟上,基本属于自娱自乐,由于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未提高,因此大家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下一步,重庆将努力完善美术画院体系,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为契机,针对专家指出的问题,加大力度、倾注感情,突出艺术作品本质纯粹性,提升专业水平。

周顺恺发言指导
周顺恺表示总体而言,重庆画院的中国画队伍相对强大,精品也较多,此次看稿会中的作品,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以及画面的完整性和意境创造都很好。此外,有些画种人数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做好?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庞茂琨发言指导
庞茂琨说重庆画院规模相对较小,尽管近期引进了一些人才,多数是理论和管理人才,专业画家数量有限。因此,总体上看,此次看稿会上的作品在质量与品质方面表现欠佳,优秀作品数量相对匮乏。在重庆画院中,中国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创作者人数也最多,这次的油画作品,并不能代表重庆油画的真实水平。另外,“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作为画院系统内部的展览,对专业性的美术学院以及其他艺术机构的吸引力不足,这也致使重庆的整体艺术实力未能在此次看稿中得到充分展现。

魏东发言指导
魏东表示,此次看稿会中的作品,主题思想鲜明,创作手法多样,也不乏一些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好作品,是对全市画院系统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检阅和总结,能够基本呈现重庆画院系统大致的创作面貌和整体水平。除了市级画院,这次有一些区县基层画院画家的作品,由于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从事基础的组织管理,不是从事专业创作,时间、精力上难以保障,也缺乏专业的引领和辅导,希望能够重视并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和成长机会,毕竟这是画院体系的骨干作者,新生力量。此外,我们应该通过特聘方式吸纳一些艺术院校的优秀教师和“文艺两新”人才,这样才能丰富完善重庆画院体系的创作队伍,并且有更多代表重庆水平的优秀作品参加“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

黄越发言指导
黄越认为,总体而言,山水画作品的个性辨识度和语言方面表现得相当突出,如果能够在内容表现上,如某些作品在长江三峡地域特征方面再加入一些亮点,效果会更好。

彭伟发言指导
彭伟表示,地方画院的版画实力较强,但更偏向于民间,他们的作品在技法等多方面表现优秀,能较好地关注当下社会生活。而此次展览更偏向学术性,这使得版画探索蕴含诸多可取之处,可为版画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方向。

宗涛发言指导
宗涛通过看稿发现,这次仅有一件雕塑作品,相对而言数量确实太少。实际上重庆有很多优秀的雕塑家,他们之所以没送作品来参展,可能是作品与展览的关联性不足。因此,建议重庆画院特聘一些优秀的雕塑艺术家,充实画院的雕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