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湖北调研指导

专家组湖北站合影留念
6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湖北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此为专家组调研第六站。25日下午,专家组抵达武汉后直接赶往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樱花讲堂召开“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专家组湖北创作调研会”,观看部分拟申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及草稿电子版,26日上午,参观“荆楚回响——第四届湖北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展览,与到场参展作者现场指导并交流意见。

湖北站调研会现场
会上,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书记致欢迎辞。专家组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主旨致辞。湖北省美术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谢晓虹介绍湖北省美术院及各级画院关于此次展览看稿会的申报情况。专家组副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筹备情况。在持续两天的看稿环节,专家组与湖北地区画院画家现场交流,对390件拟申报本次展览的作品及草稿逐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专家组从作品主题创作、技法表现,造型塑造、色彩运用、创作理念等多个角度为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一级调研员彭蓉,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及湖北省美术院全体职工及湖北省各市级画院部分参选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谢晓虹主持。

湖北站专家组看稿
本次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为副领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副所长洪厚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永亮及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乃蔚,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张炼,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项金国,汤湖美术馆馆长王心耀,湖北省美术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谢晓红,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志新共同组成专家组。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干部萌芳,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吕高鹏,中国美术报记者李振伟随行参与调研。

李和清致欢迎辞
李和清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谈到,湖北省美术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出作品、出人才。建院以来,老一辈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近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入选作品51件、入选论文3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筑牢湖北省美术院“全省美术创作主力军”地位。完成多项主题性美术创作,策划实施四届“全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开展全省主题性美术创作培训班六次,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开展“景上添画”墙绘活动,赋能城市乡村建设等。多措并举,强化美术馆和典藏专业建设。策划实施 “敢为先行”“化古开今”“山川草木”“开枝散叶”“讴歌时代”“承流会变”等系列学术群体研究展,立足于昙华林地域的艺术传统和脉络,探究不同时期群体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五次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和典藏研究精品展出活动目录等。

谢晓虹主持发言
谢晓虹表示,此次专家组的到来得到全省画院系统艺术家的热烈期盼,他们踊跃参与申报和投稿,希望借此难得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在2025年3月收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工作方案后,湖北省美术院积极响应、全面统筹,围绕展览要求扎实推进日常工作。
首先,广泛通知,积极动员。方案发布之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相关领导在现场指挥并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迅速向全省各画院下发通知,湖北省美术院积极配合并落实相关工作。第二,组织创作,促进交流。湖北省美术院围绕展览组织艺术家开展创作工作会和草图观摩,同时促进各画院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三,举办展览,保障质量。为保障展览质量和检验创作成果,筹备期间,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了“荆楚回响——第四届湖北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此展览汇聚了全省各级画院征集的优秀作品,成为报送“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储备作品。第四,全面统筹,组织申报。关于本次看稿会,湖北省的全部18家各级画院共390件产品参与了这次申报工作,品类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综合材料、漆画、书法篆刻等。

谢小铨阐释调研主旨
谢小铨谈到,第一,湖北省美术院展览筹备的组织工作无可挑剔。从展览通知、动员、组织及申报环节来看,流程科学,管理精细,工作扎实。院方不仅召开了创作工作会及草图观摩会,而且还在短时间内专门为作品申报举办了专项展览,以展促报,不仅储备了作品资源,更方便了专家审读原作。院方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极为出色。第二,从申报作品门类结构上看,我们看到了令人期待的各画种及艺术门类合理均衡的比例分布。这背后是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专业管理为支撑的。第三,报送作品质量整体水平令人欣喜。从现场评判及小结中,专家们得出了明显一致的专业判断,湖北省美术院的年轻艺术家群体专业成就未来可期。第四,尤为重要的是,整个看稿会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专家与艺术家交流平等且深入。我个人感受较深刻的是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构思表述畅达到位,恰恰说明作者对作品创作构思有深度思考,这非常重要,这种内驱力值得珍视。第五,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多样包容的艺术风格、年轻而均衡的人才结构,这个团队蒸蒸日上的面貌令人振奋。现场一言不发的文旅厅彭蓉处长,我们在私下交流时,我感受到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胸怀,编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是最好的专业管理。第六,这与展览无关。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艺术生态。例如橘颂的美术馆,作为国家创作力量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湖北省美术院没有自娱自乐,以艺术助力乡村发展,是国家力量的社会担当。我非常感恩看到这个案例。
最后提两点建议:一是与全国美展拉开距离。我仍然愿意强调一个观点,画院系统是一支享受国家财政供养的专业创作队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创作力量。我认为应该拿出比全国美展更好的创作水平。希望艺术家们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我们共同努力。二是重视省、区、县的艺术生态良性成长机制。应该给予他们希望,至少在湖北层面,对区县参投稿而未入选的作者,给予鼓励,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才梯队生态。

陶宏介绍九届展览工作
陶宏介绍,本届展览参展标准高,参选作品数量缩减至550件,这对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学术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组委会特邀各画种的专家为湖北省内画院的申报作品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此次展览新增了综合材料,丰富了展览的画种。评审方式调整为由各省画院组织本省艺术家作品资料申报至中国国家画院进行初评。所有参展作品由文化和旅游部颁发入选证书,参展作者将获赠作品集,同时作为职称评审和单位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他希望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创作观,使他们在还有近三个月的截稿时间内参考调整。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填补展览空白的新艺术要做重要指导。

张晓凌发言指导
张晓凌表示,本次全国画院巡回考察中,湖北站的表现令人振奋。在湖北省美术院的精心组织下,我们通过文本、展览现场看到了湖北美术创作的整体性面貌。可以说,其创作成就让我们重塑了信心——其学术深度、创作活力及组织效能,展现出打造国家级美术品牌的潜力。
湖北美术界创作呈现三大亮点:其一,现实主义创作实现的题材风格均有一定的技术突破,尤其在造型能力与空间结构处理上,青年艺术家展现出扎实功底;其二,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成果显著,荆楚文化的浪漫气质与历史厚度转化为视觉语言,形成独特的创作脉络;其三,艺术生态的开放性,通过深度学术交流与原作展示,构建起创作者与学术界的对话机制。
但在现实主义创作这个赛道仍存在一些问题:技术过剩而情感匮乏的问题突出,部分作品止步于视觉表象,缺乏直击人心的形象塑造;摆拍式创作导致构思僵化,未能捕捉时代精神的本质;过度依赖图像化生产,削弱了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度。
面对新技术革命,湖北美术需把握历史机遇:承续85新潮的创新基因,在坚守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开辟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创作的新赛道;推动跨界融合,打破画种壁垒,构建多元共生创作格局,力争在数字艺术、AI艺术创作上有所建树;同时,强化国际视野,通过全球艺术资源整合,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声誉。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全国画院展这个平台重新诠释“人民性”的内涵——从低层次迎合转向高层次引领,以艺术创作提升公众审美境界。还有一个建议,湖北省美术院应建立青年艺术家海外研修机制,使其在跨文化对话中淬炼创作视野,真正实现“为时代画像,为民族立魂”的使命担当。

张江舟谈道,此次湖北之行令我印象深刻。领导重视,组织工作高效缜密,作品质量超出预期。全国画院系统中,湖北年轻创作者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创作活力与作品的鲜活气质,颠覆了传统展览的陈旧印象。
其整体印象有三点:第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湖北艺术家立足本土的创作理念值得称道。他们深耕荆楚文化沃土,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与民风民俗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在地性创作既区别于同质化表达,又为个性化的语言探索提供了历史、人文、自然的有力支撑。第二是具有鲜活的探索品质。湖北的创作不是传统的简单移植。他们将传统视作活性的资源,作品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质,许多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色彩。表现出画院画家应该具备的一种专业品质。第三个突出印象是专业布局合理。除传统的国、油、版、雕外,漆画、综合材料等新媒材作品均有上佳的表现。突破了画院以国画为主的历史局限。
但展览也折射出行业通病:部分作品形式追求流于表面,为夺眼球刻意制造视觉冲击,削弱甚至破坏了语言在精神表达中的根本性作用,真正触动人心的佳作凤毛麟角,多数仍停留在技术展示层面,缺乏与观者与自身对话的深度。评审中发现的雷同化现象同样值得警惕,这反映出创作思维模式化的痼疾。
期待年轻创作者建立完整的创作逻辑:从审美定位出发,以内容服务精神表达,让笔墨色彩等形式语言成为情感载体。唯有如此,才能突破技术炫示的桎梏,抵达艺术创作的精神维度。

乔宜男发言指导
乔宜男说道,本次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湖北美术生态的蓬勃生机。首先,湖北省美术院为第九届全国画院展所做的筹备工作堪称典范,其专业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为展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崛起更是令人瞩目。他们不仅在数量上形成规模效应,更在创作思维与艺术表达上展现出多元性——从传统写实到现代实验,从架上绘画到跨媒介探索,这种多维度的创作格局预示着湖北美术未来的无限可能。
青年艺术家的优势与挑战并存。他们既拥有突破传统的锐气,又面临艺术定位的困惑。在多元语境下,如何平衡传统文人画精神与当代艺术表达,如何在写实传统与先锋探索间找到个人路径,如何在未来的创作中定位自己,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我建议青年创作者建立明确的艺术坐标:既要深耕本土文化基因,又要以大师经典为参照系,尤其是以在湖北本土生长出来的艺术大家为榜样,在持续积累中完成从技术锤炼到风格建构的蜕变。
中国国家画院搭建的展览平台,正是大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我特别注意到,尽管本次大写意作品数量有限,但这恰恰反映出青年创作者正处于艺术语言的探索期。艺术成长需要试错空间,需要艺术认识的跨维升华,唯有经历沉淀与突破,才能形成真正的创作个性。期待湖北省美术院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开放姿态吸纳多元艺术力量,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土壤。最后祝第九届全国画院展取得圆满成果。

洪厚甜发言指导
洪厚甜讲道,作为画院考察团专家成员,本人就湖北站考察情况作如下梳理:本次考察覆盖三站,湖北省美术院在筹备组织与作品质量层面均获专家组充分肯定,尤其在书法领域展现出突出水准。基于专业视角,我们的评判标准聚焦两大维度:其一,技术维度考察作者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深度与个性化转化能力,既要求笔墨功底扎实,更强调对古典语言的创造性重构;其二,文化维度着重审视作品对荆楚文化精神的视觉转译,需体现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与古雅意境。
在具体评鉴过程中,今日新展作品较昨日又有显著提升,部分佳作已初步构建起技法与表达的平衡体系,这批创作者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但客观而言,多数作者在技术锤炼的精准度、文化表达的自觉性层面仍存提升空间,尤其在传统取法与当代转化的结合点上,尚需深化探索。
针对后续工作,建议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强化技术训练的系统性,既要夯实传统根基,又要避免机械模仿;二是明确取法方向,在荆楚文化宝库中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视觉符号;三是深化文化自觉,推动书法创作从技艺展示向文化表达升华。中国国家画院将持续助力湖北书法界,共同构建彰显地域特色、引领时代风气的创作生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贡献湖北经验。

王永亮发言指导
王永亮认为,艺术创作领域正面临传统范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次观展经历令我深受触动:湖北省美术院390件作品所展现的创新活力,与少数仍固守旧貌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艺术语言的革新上:创作者们摒弃了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前卫视角重构视觉经验,使山水等传统题材焕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崭新气象。
这种创新实践引发了我对艺术本质的深层思考。在技术层面,当代艺术家大多已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如同文字工作者娴熟掌握词汇。但真正的艺术突破绝非技术炫耀,正如歌唱家仅凭完美音准难以打动人心,若绘画缺失思想内核与情感表达,再精湛的技法也只会使之沦为空洞的视觉游戏。在形式探索中,必须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将技术储备转化为思想表达的载体,如同作家运用文字构建故事而非单纯堆砌辞藻。
这种转化能力恰恰是当代艺术家亟须提升的核心素养。观察湖北老一辈画家的创作实践,他们成功地将生活体验熔铸为艺术语言,在画面中构建起完整的叙事体系。这启示我们:艺术创新不是割裂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需要建立在对艺术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每个艺术家都应致力于创造独特的视觉语法,若仅满足于模仿,无论是因袭传统还是复制他人,终将与“艺术家”的称谓失之交臂。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我们更需清醒认知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当作品与时代精神脱节,其存在价值必然衰减。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双重修养:既要锤炼出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审美感知。唯有将技术理性与人文思考熔铸于创作实践,才能构建起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完成从“画工”到“艺术家”的本质飞跃。这或许正是本次观展给予我最深刻的启示。

彭蓉发言指导
彭蓉表示,此次专家组调研对湖北省的参展作品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深化主题、强化专业功底、技法创新、情感表达,以及格局思想、审美形态、造型色彩和作品构思等各方面都给予了高水平的指导。中国国家画院与湖北省的互动、联系非常多,期待以这次调研为纽带,湖北省美术院与中国国家画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共同推动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全力支持,湖北省美术院高标准严要求、优质量完成“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

李乃蔚发言指导
李乃蔚首先衷心感谢中国国家画院专家组不辞辛劳专程前来指导工作。此次看稿会感触颇深,举办看稿会为湖北省美术院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努力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届展拉开距离,而就目前作品而言,部分工笔画风格样式上老旧元素较多,虽有创新但力度不足。为推动湖北美术整体提升,提议聘请中国国家画院的专家领导担任艺术讲学和顾问,相信在专家们的助力下,湖北美术能突破现有局限,在艺术创新和风格探索上取得更大进步。

张炼发言指导
张炼也谈道,湖北省美术院为备战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组织的本次作品观摩会,充分展现了省内各地画院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参评作品整体水平突出,涌现出一批扎根人民、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题材涵盖广泛,既有反映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亦有描绘百姓日常的细腻图景。
其中,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王志新的作品《二七大罢工》,运用传统木口木刻技法,气势恢宏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青年艺术家张俊怡创作的《直播时代》以新颖构图捕捉当下社会现象,画面洋溢着青春气息。
总体而言,本次观摩会作品展现了湖北美术创作在手法上的多样性与题材上的丰富性。

项金国发言指导
项金国说,湖北省美术院引进青年创作者是良好的趋势和表率。此次看稿会和以往方式有所不同,相对来看更类似座谈会,专家组对作品提出意见,对作者也是启发,有助于推动艺术质量提升。就创作者而言,应反思过往创作是否需突破,以雕塑创作为例,有的作者勤奋有余,但作品缺乏新意,且体量小的雕塑在大展厅易被忽视,作品如何让观众驻足,这是创作者需反思之处。

王心耀发言指导
王心耀表示,近年来,湖北省美术院工作成效显著,团结了各部门及地方画院,积极推动创作发展。此次看稿会让人感受到本地画院整体实力,尤其可喜的是吸纳了众多年轻人,而且专家组点评精准,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创作者如能认真吸纳,对其未来发展大有裨益。绘画是画家的终身事业,其水平高低取决于眼光,很多地区的艺术家基本功扎实,但眼光、格调及思路受限。相信此次调研会,能为画院创作人员带来提升与学习契机。

王志新发言指导
王志新也认为,此次看稿会重在集体亮相。能够让中国国家画院调研专家对湖北省、市画院及湖北美术界的基本面,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宏观感受。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尤其是主题性和重大题材创作,是画院系统的核心工作。作品应彰显时代精神才有意义,时代精神的前提必然是扎根人民,这就是聚焦现实主义,当然也离不开吸纳传统经典。因此,我们既要沿袭传统,更要突围,鉴效百家,独出一门。在创作中既要精炼技法语言,更要保证艺术品质格调。湖北艺术家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准备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湖北省美术院的创作力量,仍存在一定的专业差距,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各位中国国家画院的专家学习。
活 动 图 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