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刘万鸣:中国书画的文脉守护


授课现场
8月1日上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应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邀请,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为学员讲授了题为《中国书画的文脉守护》的专题课程。

授课现场
刘万鸣首先指出,当前书画收藏社会关注度高,但多数参与者缺乏系统的鉴定与评估知识。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集中授课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升学员对书画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及价格评估水平。他结合自身创作与教学经验强调,鉴定与创作密不可分,且鉴定需兼顾共识性与差异性。有效的书画鉴定必须以中国美术史为基础,深刻理解各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及画家的个人风格,需综合两者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刘万鸣进一步表示,材料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时代的纸、绢等材质差异显著。现代科技手段可辅助材料断代,弥补传统鉴定“见少识窄”的局限。他以天津博物馆藏范宽《雪景寒林图》的真伪争议为例,说明需结合文献学、材料学等多方论证,避免盲从定论。同时,鉴定还需通过真迹与赝品对比,从整体气象与细部特征入手。他建议课程设置真伪对比课,并安排学员近距离观摩真迹。此外,他特别强调鉴定家需具备绘画能力,以便深入理解笔法、墨色、构图等细节——徐邦达、谢稚柳等鉴定名家本身即是书画大家。关于价格评估,刘万鸣指出不能仅看绘画技巧,更要结合作品品质、题材代表性及创作者的社会价值。
随后,刘万鸣分析了价格评估的复杂性。他认为,书画定价需综合考虑画家水平、时代性、个人风格等多重因素,不能唯“名人字画”论。他比喻道,鉴定家应像高明的中医,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个性化方法,高明的鉴定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史和美术史知识。他以徐邦达、吴湖帆为例,说明鉴定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线条、用色、造型等本体内容,还需研究画家创作方法的演变。鉴定家的见识与认知需超越单纯的书画家,才能准确把握作品本质。刘万鸣还提到,不同时代的书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造型观和气息,如宋画严谨明快,源于宋代理学思想影响下高雅的审美观;清代作品气息往往不及元明高洁等。同时,画家的个人气息是其精神内涵的体现,鉴定者需通过长期修养和历练来感知“人有气场,画亦有气场。”唯有自身蓄养深厚,方能与佳作共鸣。


学员提问
课程最后,刘万鸣解答了学员们关于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指画的发展与创作体悟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开班第一课,刘万鸣从宏观角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建议,并勉励学员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他强调,要在书画鉴定领域有所成就,艺术修养的方方面面都至关重要,优秀的鉴定家往往也应是卓越的艺术创作者,希望学员们能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