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陕西调研指导
8月19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调研专家组赴陕西国画院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此为第五组专家调研团队的第三站。

调研活动嘉宾合影
此次调研工作专家组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担任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为副领队。特邀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曹新林,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崔振宽、刘永杰,中国国家画院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云岗,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王僖山、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郭线庐、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洪厚甜、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姚大伍,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校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魏小杰参与调研。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淳,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华,陕西国画院党总支书记胡冰,陕西书学院院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小琪,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王潇,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乔建业、耿齐,陕西省雕塑院副院长韩勃正,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孙晋、范朋杰以及相关创作人员出席了调研活动。

调研现场
会上,王淳致欢迎词,对专家组来陕西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杨晓阳作调研主旨发言,张楠详细说明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征稿要求。张华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组织进展情况。会议由张楠、张华共同主持。

调研现场
在陕西国画院美术馆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调研座谈会上,来自陕西国画院、陕西省美术馆、陕西省雕塑院、陕西书学院、西安中国画院的72件拟参展作品的创作初稿逐一展示,调研专家组围绕作品的构思理念、表现手法等进行专业评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发展规律与展览需求,提出优化建议,以帮助创作者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王淳致辞
王淳表示,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体现新时代文化艺术建设成果、引领人民审美、提升社会美育的重要活动。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举办之际,中国国家画院专家组一行来陕西调研指导,是对陕西画院系统的支持与鼓励。希望陕西画院系统的同仁能领会专家意见,完善投稿作品,争取再获殊荣。同时,要加强与中国国家画院的交流合作,推动陕西画院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杨晓阳讲话
杨晓阳认为,“画什么”“怎么画”以及“为什么画”三个核心问题在创作领域至关重要。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到当代画坛,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无一不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有着清晰的答案。首先,“画什么”关乎创作方向的确定,这个方向应贯穿画家一生。比如刘文西始终以陕北为核心题材,黄胄聚焦新疆,崔振宽深耕秦岭。画家确定了方向后,每个阶段可设定不同课题,但方向的坚守是根基。再者,“怎么画”体现创作方法的独特性。从写实到抽象,中间有广阔的探索空间,然而当下的很多创作者都停留在中间地带,画法缺乏新意,难以形成个人特色。艺术家真正的突破是需要在绘画艺术的这条脉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最后,“为什么画”则指向创作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内核。李可染提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刘文西倡导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黄胄以 “写生之路” 立说,这些都是他们对创作的深刻思考,没有理论支撑的艺术创作,如同无源之水。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实现 “一人一品”的境界。每个画家都应形成独特风格,在题材、技法或理念上与他人区别开来。当下陕西画坛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多数作品在题材、画法上趋同,缺乏对现代主义或民间艺术的有效吸收,也没有明确的个人风格。作为专业创作者,必须明确方向,探索独特技法,形成自我理念,实现 “器道并重”——既有扎实技术,又有深刻理论,唯有如此,才能摆脱模仿的阴影,在艺术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张楠发言
张楠介绍,本届展览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鼓励各省、市公立画院积极参与,展示中国专业艺术家的创作水平。首展拟于今年11月至12月在广州美术馆举行,将展出550件征集作品及200件特邀作品;之后遴选约400件作品于2026年在国内巡展,2027年进行国际巡展。作品需为2023年以来的原创新作,每人限提交一件。作品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且内容积极,无主题限制,类型涵盖国画、版画、水彩等。装框后高不超2.5米、宽不超2米,雕塑最长边不超1.2米。艺术委员会委员将于9月对投稿作品进行初评,10月进行终评。详情可参考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中国国家画院官网及《中国美术报》公众号发布的征稿启事。

林容生发言
林容生表示,此次所见作品,每位作者在表现方法与手段上,都有各自的形式追求和语言表达特点,这尤为难得。年轻画家虽在方法与语言上仍需提炼,但在主题切入、表现手法及新题材尝试上,整体呈现丰富态势。不过,当前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大家都希望看到能表现当地自然与乡村生活,且能融入情感的作品。虽有画家赴新疆写生并创作相关作品,合乎写生创作逻辑,但画院创作若能更聚焦陕西地域特色,会更为理想。此外,当下山水画创作普遍存在重叙事与表面细节刻画,轻笔墨表达、画面气息及个人情感与风格的问题。未来创作者需在笔墨表现、个人风格塑造及情感传递上再下功夫。

姚大伍发言
姚大伍表示,此前陕西艺术家的作品地域特色非常强烈,且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艺术体系。这次看完作品后,有几点需引起重视:第一,“地域面貌” 正逐渐模糊,创作同质化加剧,难以见到鲜明的地区艺术特色;第二,画面中“书写感”正在流失,“笔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笔墨虽然是工具,但也不能让其淹没于图像中,画院画家不应只关注画面图式,更需承载技术探索等责任,要将对景色的内心感受转化为笔墨语言,若仍停留在简单表现景色的层面,未免可惜。期待此次展览中西安老一辈艺术家能拿出精品,充分展现陕北艺术形式,让其在全国画院中更为突出。

陈云岗发言
陈云岗表示,无论雕塑、国画还是油画,形式感都是首要的。作品需足够美好,才能吸引观众驻足。做到这点的核心是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需长期坚持自己的手法与表现方式,逐步提升作品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同时,不建议短时间内频繁更换风格,比如今天学鲁美、明天学川美,创作者应聚焦自身擅长之处,扬长避短,不断提升,直到作品一看便知“是你的而非他人的”。当前提交的作品面貌都较接近,即便细节、构图无误,但没有个人风格。这正是缺乏形式探索力度、未深挖自身个性的表现,因此建议创作者打造个人专属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形式特点,让作品脱颖而出。

魏小杰发言
魏小杰表示很高兴能参与这次调研活动。陕西的美术创作实力一向雄厚,此次看到众多优秀作品,更加深了这一印象。各类作品整体特色鲜明,地域风格突出。尤其是在雕塑领域,感觉新人不断涌现,作品质量上乘,风格多元而富有活力,探索性更强、多种风格并存,展现出新的气象。

洪厚甜发言
洪厚甜表示,陕西作为全国书法重镇,拥有首屈一指的书法资源,但书法界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仍有不足。当前全国书法界存在“展览体”书风的问题,陕西书法界也要注意,应思考在何种笔墨体系下,构建承载陕西文化精神的当代书法形象。这一形象需立足当代、指向未来,并以深厚历史为根基。作品既要在技术与思想上有高度,又要在整体表达上有感染力。此次调研所看到的部分作品,有的隶书语言不统一、学术形态模糊,有的字距排列过于整齐,缺乏传统书法中的动态呼应与气韵贯通,虽能参展,却学法不明、主观审美表达被动。陕西拥有极佳的书法土壤,创作者应坚定取法方向,从更高维度关注书法生态与艺术发展,推动陕西书法突破现状。

王僖山发言
王僖山表示,每年来西安,博物馆里的唐代雕塑总让他为之动容,每一次观看、临摹的过程,都是一次同古人的对话与学习。这些雕塑的人物造型非常了不起,早已超越了简单刻画,把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到了极致。比如唐代武士俑,虽比真人小,却比真人更有力量,这正是艺术的魅力。不同艺术虽有界限,却能互通。画人物、做雕塑,核心都是要抓住人物的精神特质,艺术家不能脱离真实搞创作,但要做出比真实更有艺术张力的作品。这便是西安的文化遗产给他的启示,也是他对人物造型艺术的理解。

朱尽晖发言
朱尽晖首先欢迎中国国家画院专家组到陕西指导。他认为可以拓宽征集渠道,汇集各方作品,全面覆盖雕塑、书法、篆刻、版画、综合材料等多个专业,尽可能呈现更多创新作品。此次陕西备展作品,专家组所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例如地域性特色不突出、题材不熟悉、部分作品构图略显臃肿以及如何传承陕西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名家的精神等,我们也会从这几方面认真复盘、积极调整,诸如将常见的绘画图式重新提炼挖掘,努力打造出陕西艺术家的风格特色,并积极在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优长,守正创新,力争推动陕西美术事业的进步与繁荣。

郭线庐发言
郭线庐感谢诸位专家能为备展作品把关,并强调此次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平台高度超越以往,建议各单位相关领导聆听专家建议之后,进一步总结提升,再次组织人员,利用剩余时间继续打磨作品,展现新面貌,最终拿出优质成果。当前,创新不足是核心问题,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力争突破瓶颈、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升水准,共同推动陕西美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曹新林发言
曹新林认为,一切艺术问题本质皆为韵律问题。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国画、油画,若抽象韵律无法与具象内容形成有机联结,具象便失去意义;若山水画无法让观者在短时间内感知其韵律,作品亦难言价值。他以杨晓阳院长多次探讨的“艺术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为核心,延伸出对跨界与艺术理想的思考。他举例,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即便身患重病、痛失爱子,仍以古诗词为灵感创作交响合唱作品《江城子》,将传统意蕴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现代乐章,印证了艺术不应局限于实用,而需追求超越技巧的精神表达。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张弦弛、信息中心齐丽梅、《中国美术报》社赵墨等参与调研。陕西省调研结束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调研指导工作圆满结束。
编辑 | 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