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谈 |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工作会纪要(四)

金焰(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各位专家的讨论让我颇有感触。关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参展人员的年龄限制,我非常赞同刘万鸣院长的观点,60岁和65岁这两个年龄界限各有优劣。年龄段确定之后我们按要求执行即可。刚才还有位院长提出,在作品提交工作完成前,应将选拔权力更多地下放给各省画院,由各省画院自行完成选拔工作。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时间、人力以及专家的精力,更关键的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各省画院在作品选拔方面的专业能力。

刘朋(宁夏书画院创研室主任):依托国家的支持,宁夏美术事业虽规模不大,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只是宁夏的声音还亟待全国人民听到,宁夏的故事还亟待全国人民看到。对于本次会议产生的任何决议,我都全部同意。也恳请各位领导、前辈和评委,在接下来的展览筹备与评选工作中,能多关注宁夏一眼——或许这一眼,就能为宁夏的美术事业带来奇迹。

张志颖(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负责人):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各位都提到了推进青年创作者梯队建设,结合展览提升画院创作者水平,延长展览期限以及加强展览宣传等内容。结合我在创作管理处及策展方面的相关经验,我在此提一点建议:在本次全国性画院系统展览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在宣传环节还需审慎把控意识形态问题。我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会积极组织开展本单位相关工作,并与各画院相互配合,为展览提供优质的创作力量和资源。

刘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书画院院长):这几年,我们的作品展览从年初持续举办到年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作品征集工作。在办展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办展必须有统一标准,否则易引发争议。因此,通知发布的标准与后续作品征集的标准必须保持一致。最终参展作品要能体现全国画院体制内专职画家的专业水平,评选中只要作品质量过硬,无论画家年龄,都应受邀参展。官方主办、体制内的展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易遭质疑。办展前后都要留意这一点。宣传方面,我来参会之前已向总台领导汇报,“文化十分”等栏目将全力支持后续宣传工作。

晁岱双(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过去我们举办的书法大展中,错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屡遭观众诟病。我此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分管过诸多艺术展览,在展览筹备与举办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情况。我认为,错字、别字以及繁简字混用这类问题是作品的硬伤,即便书法作品形式设计得多花哨,尺寸选择、呈现方式多么精心,一旦存在这类硬伤,作品整体就会失去应有的艺术价值。所以我建议,下一步工作,尤其是在展览最终评审阶段,一定要邀请既懂书法艺术,又对文字学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参与评审工作。

李传真(国家民族画院院长):此次展览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组织,均呈现出大格局、大视野,我会将这些好经验带回国家民族画院,也希望与各地画院合作,助力美术创作繁荣。我认为,展览应明确更具突破性的评审判断标准,避免作品出现同质化的问题,鼓励创新;要支持年轻艺术家富有冲劲的个性化视觉表达,建议与广州美术馆对接,共同举办平行展,并搭配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倾听年轻人的心声;同时也建议将具有民间传统个性风格的作品进行分类评判,以保障美术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