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陈 明 《中原文化的凸显与转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美术创作》 陈 明 《中原文化的凸显与转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美术创作》

来源:发布时间:2018-01-29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政治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年代。1970年,日本争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促使留美学生和岛内民众爆发“保卫钓鱼岛运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以及紧接着的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在台湾岛内掀起轩然大波。在20世纪70年代,一股从文学发端的乡土运动在台湾岛内迅速展开,乡土运动的主将是知识分子,出于对美国等西方社会的失望和台湾前途的担忧,他们从对西方社会的批判逐渐转向对本乡本土的关注。正在此时发生的“乡土文学论战”正好被这股思想运动所利用,于是乡土主义潮流从诗歌、小说向艺术领域蔓延,继而推动整个台湾地区的乡土运动热潮。在乡土主义运动中,美术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美术特别是民间美术被挖掘出来。但是,在整个乡土运动中,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并没有彻底消退,并且从70年代末开始成为八九十年代艺术的先声。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单一不同,七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上十分多元,除了抽象绘画之外,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后来在台湾艺术界大放异彩的新型艺术形式大多出现了。在“政治解严”之后,以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为代表的当代美术成为批判政治、社会的最重要形式,它们对社会、历史、政治的反思和批判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中原文化的凸显与转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美术创作.pdf
文件类型: .pdf eb61b5c5237f7fc85454fcc4ce7f12e9.pdf (304.3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