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ba48171a7d4932a9bbcdcb31f49edb/images/f46e05bd7074483f9c2e6a4284aa524e.jpg 要闻

“一带一路”精神与当代美术创作新高度——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学术研讨会” “一带一路”精神与当代美术创作新高度——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学术研讨会”

来源:发布时间:2017-06-14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伴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中国国家画院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也到了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如何继承及深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是工程主办者与参与艺术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正如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所说,在这一阶段,如何完成创作主题、形式、语言上的根本性突破,是每位艺术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该工程最大的考验和挑战。在此之前,艺术界关于重大题材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欧洲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前人所达到的高度我们如何超越,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如果只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则失去了它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加快落实选题,深化作品内涵,日前,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学术研讨会在该院召开。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赵卫、纪连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兵,以及各专业院研究员共40余人出席会议。研讨会上,与会研究员一同观摩了创作草图共119幅,并围绕如何推动和深化创作、如何处理主题性创作与艺术家个性的关系、如何解决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整个研讨会,洋溢着友好、坦率、真诚的气氛,无论是学者还是艺术家,都从中获益匪浅。

“伟业非一日之功”,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在各领导、专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家画院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正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相信这一工程,会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呈现一份来自美术界的精彩。在这条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艺术家相遇相知、共同创作的道路上,中国国家画院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因艺术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点睛】

这些作品中,能代表作者最新成果、最高水平,具有突破性的并不多,大部分是“功夫活”。——杨晓阳

对于中国国家画院存在的合法性来说,这个项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课题。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能不能代表国家水平,是要面向社会,接受检验的。——张晓凌

从今天的草图看来,我个人认为仅有30%还可以,另外的70%很一般,代表不了中国国家画院。——石齐

参加此次工程的艺术家年龄跨度超过30年,但所呈现的作品却是同一种形式……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美术界的“新八股”。——纪连彬

从人性角度介入,不做单纯的事件图解说明,是使主题性创作情感、精神更加丰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张江舟

(以下按发言顺序排列、选登)

张晓凌(主持人):如何在表达主题的同时成就一张“好画”

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对于中国国家画院存在的合法性,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课题。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能不能代表国家水平,是要面向社会,接受检验的。

刚刚看了草图,还是有很多兴奋点的,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比较突出了,一些图在形式感上有突破。这虽然还不够,但看得出来大家在创作上想了很多办法,基本上摆脱了西方关于重大题材创作的套路和框架,有些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手段和方法,尤其在空间处理上,与西方拉开了距离,这是我们和其他几个重大题材创作不一样的地方。一些作品,放开手脚,处理得很大胆,例如,张立柱画的《汉大将卫青霍去病》把人物形象画成戏曲人物,这样画对不对,还有待社会评价,但至少作者敢这样去想、去画。再如王孟奇的《郑和下西洋组画》形式感很强,令人印象很深刻。但如何在已有成果上进一步强化,怎样让“一带一路”创作和其他几个题材创作都不一样,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杨晓阳院长在该项目创始时就曾说:“我们首先画的是一幅好画。”表达丝绸之路的主题很重要,但“好画”也很重要,因此,在创作上如何表达丝绸之路的重大主题,如何在表达主题的同时成为一张“好画”,这就需要我们双向把握好两点要求,即美学要求和历史要求。

杨晓阳:聘一批好画家,出一批好作品,理论有建树,形式有突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最初阶段便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聘一批好画家,出一批好作品,理论有建树,形式有突破”。目前来看,名家和作品是有的,现在的创作团队本身就是一批名家,最近还会再增补30位年富力强的特邀作者。在作品方面,今年每个月都召开了两次草图汇看会,作品总体情况是好的,相信大家能在草图的基础上画出完整的好画。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能代表作者最新成果、最高水平,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是“功夫活”,对此,尤其需要艺术家在“理论有建树,形式有突破”上多下功夫。另外,作品中历史性、知识性的考证还没有开始进行,后期,我们会邀请历史和考证专家给每一位画家的作品把关,他们会细致到为每一个细节,提出详细的意见。

目前创作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品艺术性不够强,形式不够突破;二是作品的历史考证还有待解决。这两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在艺术性上鼓励、突破;另一方面则有着绝对的限制,要避免历史知识错误。这就需要大家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希望此工程能在创作上更进一步,形式感、艺术性不受局限,在考证无误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更具艺术性的艺术品,而不是简单对历史事件作说明的历史挂图。

刘大为:部分选题待商榷

这次的创作,形式很多样。通过草图,看到了作者的创作面貌。大家的创作方向、创作形式、艺术风格各有特色。每个人对个性化、形式、材料的追求也都各不相同,目前看来起步很不错。

此工程与以往的重大历史题材工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题目是范围,作者可以在范围内自主选题,能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形式、内容自由创作;其次,作品的尺寸不受限制,给艺术家一定的自由度。另外,该工程紧扣时代主题,应运而生,是一个关系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和社会发展的命题,也是最容易出现画面的题材,有军事、贸易、文化、人文、自然风光等各种选题。但是,这些选题中有一些题目是否属于“一带一路”的范畴,还需要与社科专家商榷,比如,战争题材中的“成吉思汗西征”。希望该工程的成果展是一个高水准、个性鲜明的艺术展。

石齐:作品好坏三七开

从今天的草图看来,我个人认为仅有30%还可以,另外的70%很一般,代表不了中国国家画院。可以说,中国国家画院代表着中国美术的高度,如果仅是目前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需努力,需要创新,作为我个人,一定积极修改调整,努力画好画,即便最后评不上也要尽力去做。

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且这个风格被世人所知道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主题创作上反映其艺术个性更为重要,如果改变风格,不见得是成功。如果为了主题而改变自己有冲击力的艺术特点,这就失去了意义。如何使自己的艺术风格与“一带一路”的精神相融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应该做到的。

卢禹舜:锻炼一支创作队伍,培养一批个性画家

艺术创作的个性化是很强的,艺术作品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个人的才情中。此次工程创作需要反映艺术本身,且不能是图解,还要具有国际性,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艺术家的个性化探索可能会受题材、内容的制约而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需要艺术家去协调题材内容与形式语言之间的关系。

此次工程创作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借助集体的智慧来完成作品。希望这些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一人一品,形式多样的。因此,我们在一次次的看稿审稿过程中,意在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位艺术家区别于他人的特质,寻求个性化的探索。这样,该工程举办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完成一件好作品,更是通过这一项目锻炼一支创作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个性探索的画家。

纪连彬:实际上是一种美术界的“新八股”

看到这些草图,容易让我们进入到几十年来中国美术主题性历史画创作的一个非常懒惰的思维定式中。画面中有时间、地点、人物、服装、道具、场景,然后通过写实或是装饰手法去表现。参加此次工程的艺术家年龄跨度超过30年,但所呈现的作品却几乎是同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在技法上跟上世纪50年代有所区别,但创作思路是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美术界的“新八股”。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拿出如此观念陈旧的作品,这与中国现在发展的文化形象是有距离的。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这个“国家团队”是不是真正的名家?“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如此庞大的阵容,历时5年所拿出的作品,是要经过社会检验的,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酷现实,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该把这一工程与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建设联系起来,为中国美术发展中传统的创新性转化和继承性发展做一次学术梳理,而并非为了选题而选题,只为该工程而做一次创作。最终,中国美术的国家队伍通过这个工程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交卷,这实际上是一个使命问题。

张江舟:避免“假大空”“导游图”

现在从草图上来看,是一次比一次强了,这与中国国家画院严谨的组织工作以及杨晓阳院长讲的四条基本原则有关。这些基本原则非常符合艺术创作规律,是产生好作品的基本组织保障。

在过去,我最担心的几个问题,在这一次草图汇看中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改进。但是,还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假大空、红光亮、图解概念。我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即从人性角度介入,不是单纯的事件图解说明。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抗争、善良、美好、不屈等人性的表现,是使主题性创作的情感精神更加丰盈的一个重要方式。另外,山水画不能画成风景画、导游图。既然是主题创作,那么其精神含量是很重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把主题读懂,把握城市精神面貌,是歌舞升平还是历经沧桑,之后,再选择与精神主题相关的材料、手法进行创作。

张祖英:拒绝重复,拿出新作

第一,“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是国际性的大活动,充分体现着国家的精神。在创作上要体现团结、合作、和谐、交流,有些关于战争、侵略的选题虽然画得很生动,但从题材上来说是不合适的。

第二,此次工程是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专业队伍创作,应该体现我们艺术上、思想上的成就。因此,作品中与之前创作有重复的要坚决去掉,应该拿出新的创作。

第三,人物画中,在保证必要的场面以外要以塑造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心灵为主,做到以少胜多,好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概括、凝练、朴素、大方的特质,不要用大量人物去堆砌,密密麻麻,反而容易让人遗忘。

第四,汇看审稿要抓紧,要加强评论。虽然我们聘请的都是优秀画家,但是很多画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整体把握整个工程创作的目的和成果展的氛围,因此,相互交流,相互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张兵:将民族医药题材列入“必答题”中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境界。在内容上,即使做不到方方面面都涵盖,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要作为“必答题”给予重视,从作品看来,我发现缺少了中医中药方面的内容,希望能把民族医药列入“必答题”之中,因为最终成果要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如何走出去,通过艺术家的形象语言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

王迎春:在题材限制里,寻求个性突破

这次的草图汇看中,有一些现代题材,让我感到很新鲜,感觉我们和“一带一路”联系得更紧了。它不仅仅是古代的范畴,而是从古代到现代的一种延续和交流。现代题材很有必要也很难表现,在目前的草图中看到一些说明图的感觉,还没有从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需要狠狠地抓一抓。

作为作者,感受到此次创作难度很大,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果更多地表达主题,则很容易画成图解;相反,如果更多地追求艺术表现,则容易削弱了主题的再现。这个矛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克服的困难,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这次的创作是一个主题先行创作的活动,我们仍然有一个大的题材限制,如何在这个限制里,从艺术形式和个性上寻求突破,更加精彩、感人地突出主题,这是我们的一大任务。如果仅仅只是利用自己原本熟悉的艺术语言来套用这次的主题,那就不是我们这次创作的要求和目的。

梁占岩:演好“角色”,把画画好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就像一出大戏,以“一带一路”战略文本为剧本,画家根据剧本扮演角色,对于写剧本的人而言,保证故事脉络合理很重要,但是对于画家来说合情更重要。拿戏来说,我认为行腔吐字的韵律可能比文本本身的故事脉络更为重要,但这其中既要合情也要合理,对历史事件要有规定性,有时代、有人物、有场景,像舞台一样,不能没了规矩。

对于画家来说,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把画画好,这是最重要的。在符合大背景的前提下,使自己的造型语言和笔墨语言的形式结构与大构图的意味相结合,把画家最大的潜能给发挥出来,在说好故事的同时,更需把画画好。

申少君:借助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主题性创作

今年已经是该工程的第四个年头,就我个人来说,进入状态的时间是很晚的。最初,我以为这次把全中国最优秀的画家集中起来,投入到“一带一路”主题创作中,完全是为政治性主题而进行创作,这让我思考和犹豫了很久,因为我认为画家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文化的发展上。但是后来,张晓凌院长对我说:“这次创作你可以借你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达,既能贡献于国家,又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句话让我的想法产生了很大改变,便积极地投入了进来。

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题材,完成一件富有个性、有时代语言、能体现传统文化责任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陈鹏:用画笔为国助力,是一种责任

随着近几年这项工程的展开,我参加了多次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写生采风,也大量地参与了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听取老师、专家从诸多方面谈对艺术展览、创作的认识和个人体会,让我收获很大。“一带一路”主题中花鸟画的选题比较少,但是从历史的题材来说,花鸟画有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价值,其分量绝不低于其他画种。它并不在于表现事件的大小,而在于艺术价值自身的分量。

我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每位艺术家都要有新想法、新突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画家,通过画笔和对绘画的理解为国家助力,这是一种责任。至于艺术的本体和细节,我想艺术家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发展。这对国家的文化战略和艺术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林容生:主题创作需要“主动选择”

今天的研讨会很鼓舞人心,至少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主题性的创作不应该仅仅把眼睛盯在主题上,更要关注形式、关注画家的个性创造,把自己原先形成的一些风格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作品里。

画家们经过成长发展到今天,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风格的形成也是伴随着主题的自主关注而成长的,对主题的关注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一种选择。在传统山水画中,画家们很少去画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更多的是把自然山水进行一种理想化的创作。这次的主题性创作,既要表现具体内容,又要体现出一种精神状态,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方向:艺术性与主题性可以共存

以往的主题性创作过分地强调主题而忽略了艺术性,我认为艺术性和主题性并不矛盾,艺术家站的角度的高低,决定了其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如果一个主题创作是图解式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这个作者所站的位置并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而是找一些历史图片来翻版描绘。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表现方法和学术语言,在主题创作中是可以完全发挥出来的,唯一不同的是在创作中可能有没接触过的题材,所以如何完成从具体对象到笔墨符号的转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对画家笔墨语言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