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ba48171a7d4932a9bbcdcb31f49edb/images/6371c85641704a0fb845ffbff51d1465.JPG 要闻

中国国家画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美术工程海外艺术家创作草图汇看研讨会 中国国家画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美术工程海外艺术家创作草图汇看研讨会

来源:发布时间:2017-07-04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在过去的3年中,为了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海外选题的落实,中国国家画院经过多方努力,先后与法兰西艺术院、法国艺术者之家协会、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等国际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参与到该工程的创作中来。目前,已经联系到来自德国、法国、埃及等25个国家的近90位艺术家,并收到其中57位艺术家的161幅草图。

日前,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海外选题草图汇看研讨会在该院召开。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纪连彬,创研部主任何加林及各专业院研究员詹建俊、张祖英、盛扬、刘建、梁占岩、赵奇、于文江、陈鹏、项金国、杨越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海外艺术家加入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整体创作上的提升,认为他们的作品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整个工程的表现体系,但同时,对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正是在这样深入、真诚的探讨中,“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走向也逐渐清晰。作为时代美术的忠实记录者,《中国美术报》将始终关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美术事件,并为读者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点睛】

2016年提出“升温”,现在要“加力”,同时,我主张“后加力”。

——杨晓阳

他们所带来的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充满着时代鲜活气息的创作,是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整体上的一个提升。

——张晓凌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成果,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文化和国际艺术家的同步。

——纪连彬

国家要“宽”,风格要“宽”,主题要“窄”。

——詹建俊

工程的提纲非常庞大,就像盖一座大楼,我们的四梁八柱有没有?

——盛扬

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如何画一张好画,远比完成一个扣题的答卷要有意义的多。

——梁占岩

(以下按发言顺序选登)

杨晓阳:可以肯定地讲,国际美术工程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了

此次汇看的草图,成果出人意料。与以往的美术工程相比,参与的国家、艺术家、艺术作品要丰富得多。可以肯定地讲,国际美术工程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了。我们聘请的海外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不会按照我们的思路、眼光和理解去创作,其作品远远超过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范围,我认为这是好事情。但是,这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是丝绸之路主题性创作,目的是为了把画画好,那么作品是否对题?能自由发挥到什么程度?必须要参与的国家有哪些?就这些问题还需要再讨论。

具体来说,有两项基础工作需要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一,先把国家选定,有哪些国家必须参与,目前还没有取得联系的,要通过各个方面、各种办法再沟通;第二,把目前送来的海外选题草图按照扣题程度分为三类,即完全扣题、基本扣题、完全不扣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评定。

2016年,我们提出该工程要“升温”,现在看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显然是“升温”了。现在还要“加力”,我主张“后加力”。往往一件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很积极、很热闹,做的时间长了,则会有一点虎头蛇尾。现在的势头不能减,今年上半年把所有选题草图都汇看一遍,下半年将进入定稿的评选阶段。另外,海外参与的国家还需增加,我们定下目标是:要超过30个国家,争取达到50个国家。

纪连彬:面对这些选题,我们该从什么样的视角来进行把关?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来的一个政治经济层面的概念,也是一个接地气、可以实施的国家行为,中国国家画院承担其文化层面的交流,将其转化成为国家的一个文化行动,立足于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美术工程,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此次57位画家的100余幅草图,超过了我们一开始的预期。并且在表现形式、语言上是很自由的形态,大家创作的态度都很认真。

实际上,此次工程在不经意间已经跨进了当下美术形态的国际关系中,这就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参与工程的中国画家是国内国油版雕等各领域中最优秀的画家,海外的艺术家是否能与中国的一线艺术家在水平上对应?其二,海外艺术家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丝绸之路的创作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如何认知他们的创作?这需要我们在观念、认知上确立一个原则,否则就很难把关、解读,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从草图上看,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家的作品在切入主题的形式上可能更容易让我们直接地理解,但是欧洲的作者中许多都是知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结合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探索,发挥其语言形式、语言样态的长处,但都冠以丝绸之路的主题,我们面对这些选题该从什么样的视角来进行把关,是非常重要的。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最令人欣喜的是在国际美术大家庭中,各个地域的国家都共同积极地参与到中国推出的国际美术工程的主题创作中。

张晓凌:国外艺术家的加入,丰富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表现体系

通过国外艺术家的加入,无论从语言形态,还是从表达方法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丝绸之路表现的体系。中国的艺术家长期受现实主义的影响,画重大题材往往会变成杨院长所说的“功夫活”,活做得很好,但是在形式上的变化不多,这是中国艺术家的一个缺陷。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外草图,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抽象的、变形的、超现实的、超写实的等等。同时,在方法上,有些艺术家用了隐喻、象征、寓言等方式。这些作品,用现实主义看图说话的方式是不能读解的,而这正是国际美术家加入我们工程的意义所在。他们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形式活泼的作品,还给我们带来了解读丝绸之路的不同方式,甚至是一种我们不理解的方式。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海外艺术家对此次工程的介入,都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所带来的是充满创造力、充满着时代鲜活气息的创作,是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整体上的一个提升。

当然,主题性和艺术性、题材和语言如何统一,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因为,这终究是重大题材创作。“一带一路”本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并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有那么多的历史事件、掌故、人物,是回避不了的。所以,我认为艺术的多样性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两者之间不矛盾,可以互融共存。我们从近1000个选题,缩小到目前的258个,是经过了大量学者的反复斟酌、考量的,如果这些重大题材所拥有的历史意义不出现在我们的展览上,我们就无法将其称为“一带一路”。例如隋炀帝开设的全世界第一个万国博览会、汉武帝19岁便和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功臣,如果我们不去塑造他们,那么我们是失职的。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出一批好画;另一方面,题材的价值也不能舍弃,其关键在于这两者之间如何协调。

我认为,“一带一路”的创作在形态上、语言上、风格上要百花齐放,既有我们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把西方当代艺术优秀的样式、风格、技术、形态引进来,形成创作的大格局,那么这个工程就能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做的还不够,形态还是太单调,有必要将摄影、影像艺术列入进来。另外,目前作品的地域分配还不太均衡,乌兹别克斯坦、法国偏多,需要充分考虑地域均衡问题。

何加林:艺术水准最为重要,如果作品水平不行,展览就失去了可读性

我认为,海外选题从标准上来说有四点:第一,要切题,有些作品按照主题美术创作的思路比较明显,还有一些则相对模糊,其观念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不是能够包容?第二,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其中也有邀请一些海外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虽然切题,但是从艺术水平上看却是属于当地业余的画家,这是不可取的。艺术水准最为重要,如果艺术家画出来的作品水平不行,那么这个展览也就失去了可读性。第三,作品中的观念、抽象、意象、构成等要有依据。第四,作者身份及创作水平的指认,如果作者在当地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家,在草图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出修改建议,进行沟通。

刘建:在作品上附加文字说明,帮助观众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从草图来看,我有三点感受:一是国际性,国际性在于题材相对的广泛,丝绸之路本身就非常切合国际性特征;二是艺术性,海外的大家、名家能够参与进来,丰富了展览艺术性特征;三是主题性,虽然我们对主题限定的是范围,一些海外艺术家的文化观念、创作观念与我们不同,相对来说可以广泛一些,但还是得切合主题,否则就无法与一般的双年展进行区分。

海外艺术家对丝绸之路有着自己理解,为了避免产生一些误解,我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即在作品外附上文字说明。这个说明不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而是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路。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也为将来展览面对观众提供了便利。

张祖英:部分作品虽冠以丝绸之路之名,却有些文不对题

这是一个专业展览,海外选题非常重要。第一,海外作品的加入,令该工程立时与前两个创作工程拉开了距离;第二,更加明确地感受到了艺术性。今天的草图无论从水平、思路、形式、概念方面都很开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值得中国的艺术家借鉴。在思路上可以更加广泛,在形式探讨、艺术语言上应寻求更大的突破,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当然,草图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作品涉及的专业多、范围广,水平、风格悬殊比较大,一些作品虽冠以丝绸之路的主题,但从画面上看却感觉文不对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成立5至6人的专家小组,具体研究。

此外,我们目前在构图、题材、质量等作品本身考虑的较多,展览最终的形式如何设计、怎么展示也极为重要,应早一点规划。

卢禹舜:太抽象、太观念的作品可能并不太适合

今天的草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大量国外的艺术家参与或许是此次工程最大的特点和亮点,风格各异的海外艺术家的加入能更充分地体现展览的艺术性。海外艺术家的创作草图虽然很多,但是参与的国家相对少了一些,因此,还应该再扩大参与国家的数量。

其次,在作品的艺术性上还是要有要求,这毕竟是一个历时五年的国际美术工程,国内外参与的艺术家艺术水准要高、影响要大,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国际性。

另外,创作内容还是要与“一带一路”有联系,内容翔实很重要。既然是一个美术创作工程,那么在创作手法上还是要以现实为主,太抽象、太观念的作品对工程来说可能并不太适合。即便作品在艺术上有高度,但忽视了创作内容,也容易扣分。因此,要综合地考虑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从作品质量、内容、手法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有所取舍。

詹建俊:国家要“宽”,风格要“宽”,主题要“窄”

很意外,今天能够看到这么多外国艺术家的草图,风格样式很丰富,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这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点,如果做得好,这将有别于其他展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参与的国家数量还要扩大,要更多地联系国外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根据创作的水平,有些国家的艺术家可以多一些。

在作品题材上,要有明显的“一带一路”的特定内容,扣准主题。因为我们不是一般的国际美术双年展,而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创作展。作品的形式、样式、观念、手法要多元,越多越好,但是一定把作者的创作想法与主题相切合,能够在其艺术观念里说通,在画面上能够理解到。那么,他们不管用什么手法,我们都可以考虑。总之,从国际层面来说,国家要“宽”,风格要“宽”,主题要“窄”。

盛扬:重大的题材,必须要用最有力量、最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来表达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参与者,除了尽量将自己所承担的选题做好外,有时也会为整个工程有些担心,工程中有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是否抓到位了?

第一,工程的提纲非常庞大,这其中有哪几个大主题是必须要做的,确定了没有,是否落实到了能胜任这个题材的人?这是一个关键。就像盖一座大楼,四梁八柱有没有?如果四梁八柱立好了,其他砖瓦的多少影响都不大,因为毕竟这座大楼盖起来了,我们的工程就成立。第二,事实上,邀请国际的艺术家参加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我们不要回避政治。该工程最终不仅仅是呈现一个展览,更是一件关乎众多国家的大事。因此,我们要考虑哪些国家我们必须要有,得下点功夫。对于他们,可以适当地宽一些,包容性更大一些。第三,艺术是多元化的、包容的,应该是百花齐放,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都有更善于表现的题材类型。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个艺术的主流,重大的题材,我们必须要用最有力量、最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不能是模模糊糊、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的,是要能够唤起更多人共鸣的艺术形式,因为作品最终是呈现给大众看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就不能平均对待。

梁占岩:“合情”比“合理”更重要

在艺术创作中,意象思维的形式结构或许比具象思维的叙事结构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如何画一张好画远比完成一个扣题的答卷要有意义的多。精彩在于,在大的主题框架结构下找到自己的对接点、兴奋点,找到在语言形式探索有所约束的限制下也能够有创造性发挥的途径,从而进入绘画状态,而非被动地交一张答卷。

今天看到的海外艺术家的草图风格不一,能感受到他们的创作更轻松、更自由、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草图中有几件即便不是直接描绘“一带一路”主题,但也是极有魅力,实际上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是扣题的。

我认为“合情”比“合理”更重要,“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的容量应该更大,每一位画家都只在“合理”的情节下创作,则会失掉很多色彩。多一些开放的思维、多一些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比陈旧的老生常谈要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