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ba48171a7d4932a9bbcdcb31f49edb/images/d43ca09953db40228f7f1d27c0c2be05.jpg 要闻

两会快讯 | 曾成钢: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推广 “以树代墓”生态殡葬理念 两会快讯 | 曾成钢: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推广 “以树代墓”生态殡葬理念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18-03-12

曾成钢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雕塑院副院长、研究员

曾成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雕塑院副院长、研究员

提案一: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

民族的凝聚与繁荣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为了彰显我国各民族的万众一心,以及劳动者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非常有必要在北京筹建一座以展示中华民族新气象为主题的雕塑,以昭示中华民族和平、繁荣和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

首先,20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我们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如碑文中所说的那样,“它不仅是对三年解放战争、三十年民族独立,更是对近两千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而奋斗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这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总结和褒扬。60多年后的今天,应当建立一座雕塑,作为对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总结和肯定,作为向世人展现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和自强自信的源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这将会对各族人民开创美好生活,共铸中国梦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

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6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外交、国防、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种飞速迈步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一切的前提,同时也是我们最以为自豪的,就是人心相向和民族团结。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建立纪念碑,是对党和人民奋斗经验的总结和肯定。

第三,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揭幕,前后用了9年时间。国之象征的创作,需要充分的推敲与论证,今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还有三年时间,是开始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的最佳时机。在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雕塑的方案可以先以展览的形式设计展出,日后再根据需要进行推敲与调整。

具体方案可做如下参考:

第一、雕塑以人物为主。用一男一女来代表一个民族,通过人物的身姿仪容和举手投足来展现其风貌。通过对56个民族的展示,来呈现中华民族这一相互依存的大家庭,体现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情感和道义。

第二、雕塑安放在在首都的中轴线上,理想选址为北四环北辰桥南至北辰路环岛之间。这条路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200米,北接国家体育馆,南邻元大都城墙遗址,西侧毗邻中华民族园,地理位置和空间气质与雕塑主题高度契合。

第三、该路段无论是商业、旅游还是文化,其空间属性并未被充分激活,一直处于“空闲”状态。选取该路段空间进行展览,以“民族和谐阙”为起点,雕塑安放在双向道路中间的步行道上。每组高约5米,56组雕塑沿民族大道两侧从南向北排列。

第四、若日后雕塑被永久安放,可在道路的北顶点,建立一座纪念碑性质的构筑物。铭刻碑文。内容由领导人,或相关的专家学者起草,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

雕塑浓缩着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更替。筹建“中华家园主题雕塑”的过程,也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契机。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朝气蓬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要展示每一个民族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风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精神,从而凝聚共同记忆,创造时代文化!愿这件作品能够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一件献礼,献给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人民!

提案二:筹建“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重建具有民族风骨和时代风范的艺术体系,增加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是我们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常年展示这一文明成果,体现时代精神,一直以来是个问题。

雕塑在展示文化,传播文化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他们的展览场馆中看到这个国家完整的历史、文化,这些雕塑充分体现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他们比影视、传媒更深刻、直接、持久地影响着世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已远远落后。在中国,至今没有一座国家级的专业雕塑艺术博物馆,这与当今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和悠久文明是不相称的。雕塑藏品原件多在仓库里,难得有机构收藏也不成系统,更不用说常年可见“完整的历史文化”了。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在国内条件日益改善,国际环境愈加复杂的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重建具有民族风骨和时代风范的艺术评判和价值体系,中国气派文化旗帜,增加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战略抉择。因此建立专业的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更为迫切。

筹建中国雕塑博物馆也是中国雕塑界几代人共同的心声。著名的雕塑家曾竹韶先生,从1983年开始就提出在首都建立“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博物馆”的建议。我身为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深感责任重大,怀着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敬仰,接棒前行,继续建议国家在首都建立“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

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其定位不仅局限于古代雕塑,更包括近现的优秀作品的收藏和展示,它能充分展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与雕塑艺术发展。其意义和目的在于:

一、通过雕塑来表现一个国家的传统、现代文明成果和社会和谐,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城市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美育教育、民族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方面。

二、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反映出新中国的诞生也能传递出当代中国在不同时期文化面貌成长历程,更能体现当代中国文化形象,传递中国文化艺术精神。

三、雕塑对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强烈的美育教化和正面示导作用。对重建符合新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评判标准和价值系统提供典范。

建成后的中国现代雕塑博物馆将主要具有如下的功能:

(一)完整系统地展示新中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和雕塑艺术

(二)引导当代中国雕塑创作的精神标准、美学标准、工艺标准,驱逐和限制恶、丑、错、坏的不良雕塑

(三)美化和提升城市档次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征集、积累、保护、修复历代国家优秀雕塑文物

(五)征集、展示现当代优秀雕塑作品

(六)加强开展对国家、民族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

在雕塑博物馆的建设上,可以探索实行“公办民助”的方式。即国家负责立项、选址、规划、建设、藏品征集,由专业的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雕塑学会承担美术馆的管理、藏品研究、公众审美教育和中外雕塑艺术交流。

在雕塑博物馆的选址上,建议在北京市现有森林公园内选择一个相对离城市较近的,易于民众参观的地址进行建设。雕塑艺术博物馆可以给森林公园增添人文景观。在现代雕塑博物馆积极进行室内收藏的同时,带动户外雕塑展示与收藏,提高森林公园的文化品味,从而在良好的自然风景环境中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国家雕塑博物馆。

提案三:将圆明园遗址公园交由清华大学管理

圆明园曾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造园手法和海量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被称为万园之园。圆明园是国人的骄傲,更是国人心中的痛。清华大学的前身“留美预备学校”便是在圆明园东部的熙春园和近春园旧址上建立的。在清华百年发展的历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使命感,已经让她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深远影响和重要贡献的大学。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曾经正式接收过圆明园的管理,并且制定了《国立清华大学管理圆明园地亩办法》。1946年清华大学筹建农学院,意欲重接手圆明园的管理,但因政局动荡等原因未能实现。近些年来,专家学者呼吁清华大学接手圆明园管理的声音也从未间断。建议将圆明园遗址公园交由清华大学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清华有能力有实力接手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与清华园仅仅有一墙之隔,但不同的理念让两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在发展上相去千里。近些年对于圆明园的开发和保护上一直存在着林林总总的争议。在圆明园保护问题上,有提出唯文物论的,有提出唯遗址论的,还有提出唯生态论的,无论哪一种在操作方式上更多地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将圆明园当做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利用。

将其管理权交给清华大学,第一,清华大学有充分的资源,能解决圆明园运维的资金问题。第二,清华大学有着环境、人文、艺术等诸多相关专业的深入研究作为支撑,能够持续、深入、有效地解决圆明园遗址公园现存的诸多问题。第三,清华有着很高的园林管理和规划水平。

其次,将会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

把圆明园的管理权交给清华,将是对两园的补充与整合。清华园与圆明园遗址从空间和文脉上再度连接成为同一个整体,园中有校、校中有园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参与性的空间使用方式,更符合当今高校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趋势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

第三,能够更好地发掘圆明园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在圆明园的承载与积淀中,其历史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最为突出和重要。她应当是民族反思的基地,是新文化孕发和繁荣的基地,是“思想的朝圣地”和“民族文化精神回归的家园”。而圆明园现行的管理措施,以及大水法遗址采取的围栏高筑,“园中园”式的门票收取方式,不利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此举将会链接大学校园和圆明园之间的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因子。彼此互为补充,一方面符合历史原貌,另一方面,大学与圆明园共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主体,将会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这对于莘莘学子和广大群众的文化激励和教育意义将大大增强。

具体可做以下参考:

第一、圆明园的交由清华大学统一管理。

第二、可以建立空中或地下通廊,将清华、北大河与圆明园三个园区相链接,以圆明园为主体,形成公共的文化交流的场所和空间。实现大学与园区间大共开放。

第三、围绕圆明园为中心,将海淀大高校文化区打造成为北京西北区域回顾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人文智慧的综合文化区,从铭记历史,到传承文化,创造文化,进而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孕发点。

整合校园与公园的优势,打破校园与公园壁垒,将这片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公共、开放、现代的综合校园文化区。充分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作用,将会对年轻人起到非常重要的精神激励,更加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的爱国精神,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这不仅仅会重新激活圆明园的活力,更会成为我国发展国际一流教育事业上的强大的助力。

提案四:“鳌江大龙--扬我中华龙威”进京参加建国七十周年庆典

鳌江大龙是浙江平阳地区最为盛大的民间文化活动,始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四百多年。当地民众以这种方式祈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身长几十上百米,型巨气宏,古今中外,绝无仅有。鳌江划大龙是浙江地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龙文化,折射出了国人的综合、包容、进取、独立的人文精神。鳌江大龙,便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外延。身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在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奋斗中,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在逐渐展露身姿,翱翔云霄。

鳌江大龙不仅可以抬游,亦可固位旋转盘空,若在国庆七十周年之际,将鳌江这条身长百米、身围十多米,气势磅礴、壮丽恢宏的巨龙加入游行方阵的队伍,或者,盘旋在北京天安门前广场上的万花丛中,这不仅是大展我中华神龙威武祥和之风采,更能展示我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建国六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陕北的安塞腰鼓展演,效果壮观,展了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鳌江大龙以其吉祥的寓意,真挚的情感,充满力量和韵律的舞动,以及恢宏磅礴的气势,必能为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增添光彩,为祖国母亲献上一份生日大礼。

关于鳌龙进京参加建国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内容的思路:

一、仪仗队:

1、“东方第一龙”大幅横额。用轻硬材料制作,每个字约2-3米,字体为龙飞凤舞的草书或苍劲挺拔的行书。由十几个人抬着行进。

2、铜管乐队。它音色洪亮浑厚,给人以庄严隆重之感,现已成为世界礼仪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3、文武卫队。文卫幡旗队。七十面幡旗,上书即有经典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之词语,更有毛主席等马列主义之经典语录,特别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指示,由七十位青年大学生扛行,统一着装,统一步伐,铿锵坚定,朝气蓬勃,显示我国正以惊人的年青步伐快速向前迈进!武卫“狼筅”队。“狼筅”舞动起来虎虎生威,气势凶猛,喊声震天,使敌威慑。

二、大龙队:

1、古号队。古号声低沉,浑厚,如龙之吟,有千百年历史,古香古色。

2、开道锣鼓:一大鼓、两大锣,龙前鸣锣开道。

3拔龙须:两条大龙,四条龙须,由百多名五十六个民族浓妆盛彩的男女青年护拉。

4、头牌。《鳌江大龙》长幅头牌,黄布制作,上书篆体鳌江大龙四个大红字,每字约二米。头牌在两龙前沿中间,由十多位壮汉拉护着。

5、大龙。两条,一黄龙、一青龙、为雌雄二龙,龙身长约七十米,龙身下轮子滚动,龙身左右数百人抬拉前进。

6、圧阵锣鼓:在萧江大鼓的带领下,十对大堂锣、鼓、?齐鸣。

鳌江大龙传承百年来的工艺手法,毛竹彩纸装饰全部由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且参展一次演出需要近千人参与,排练协调都需要严格训练。至少需提前一年做准备,还请相关领导早做决定。

“龙”是民族的象征,是文化的象征,是精神的象征。今天,巨龙正在苏醒,我们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和向心力,展示龙的风采,弘扬龙的精神,让中华巨龙,翱翔于世界的舞台。

提案五:推广“以树代墓”生态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社会风俗改造工作,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历来存在多种丧葬习俗。建国后,政府通过行政引导与群众推广等多种方式进行殡葬改革活动,逐步建立了以火葬与土葬相结合,以公共墓地为主要形式,俭朴节约办丧事的现代殡葬礼俗。极大地减少了铺张浪费,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貌。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常规殡葬方式的弊端,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天价墓地,殡葬服务行业暴利等问题日益突出。殡葬的习俗和礼仪,应该持续地进行改革和转变,以适应人民群众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以树代墓”的生态殡葬理念,是在认识和把握传统殡葬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进行的积极探索。该理念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愿望和需求,并且能够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一种科学俭朴的现代殡葬方法。

推广“以树代墓”生态殡葬理念的意义在于:

一.传统墓葬的最大作用是寄托亲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以树代墓”保留了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习俗。人活百岁,树长千年,通过树木的生长,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后人在祭扫拜念中,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生命的升华。

二.传统墓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树代墓”将土地还给自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林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以树代墓”为骨灰处理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对火葬的推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将极大地消除火化后多种形式的墓葬方式带给社会与环境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四.传统公墓占据土地是巨大的浪费。过去一块墓地至少占地1平方米,“以树代墓”可以将墓穴面积与成本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投资少、成本低、节约土地,很好地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状况,能有效地减轻群众办丧负担。

五.“以树代墓”会很好地解决殡葬中的天价墓地、暴利服务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非法占地、破坏生态环境等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也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六.有助于树立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有利于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以树代墓”的生态殡葬理念在武汉等城市已有成功试点,反响积极正面。具体的方法措施,可以做如下参考:

一.只栽树不立碑。骨灰埋入地,在地面只栽树,四周种绿草,不围墓地坟头。

二.墓园纳入为政府公益事业。植树用的土地由国家提供。墓葬林地作为城市公园或森林公园,纳入城市整体规划,预留出需要改造的荒山和荒地,树种由园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三.树木统一上牌编号,建立认养维护的统一标准。根据不同地域选取不同树种,实现纪念、环境改造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通过植物、雕塑与景观规划的相互作用,改变墓园沉闷、阴晦的空间调性,让墓园成为现代公园,让这样巨大的公共空间可以同时服务于逝者与生者。

文:中国美术报  编辑:周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