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刘曦林:给未来的美术创作提供经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刘曦林:给未来的美术创作提供经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18-12-08

【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刘曦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委员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验收评审的作品,大部分艺术家完成了任务,而且作品质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整体来说,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个课题的任务。

总的来讲,艺术家通过深入生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找到了最好的艺术形象。比如这些年来,许多画家涌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他们对那里的生活已经非常熟悉,无论从生活民俗还是历史的角度,都有生动的表现。历史题材要经过历史的考证和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获得当时的服装、用具等信息,所以往往带有画家想象的成分,而想象是否合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又与画家的修养有关系。丝路沿线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友好关系,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一些描绘今天现实生活的作品,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这与艺术家认真深入生活、认真写生是分不开的。

刘曦林、杨晓阳、冯远、纪连彬、尚辉等在验收评审现场

刘曦林、杨晓阳、冯远、纪连彬、尚辉等在验收评审现场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要体现“一带一路”的总体思想,要表现和平、幸福、友好、合作,这是大的历史主题。有些画家善于把握大的主题或精神,取得了成功;有的画家局限于历史事件的正负分辨,遇到各民族间的善恶判断就比较纠结,就需要一定的历史观分析;还有些画家用旅行日记的形式,把历史事件和今天人们的生活组织在一起,给人以一种历史的现代感;或者画的是古代建筑,但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带有现代的情思,感觉都非常好。

我也参加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外艺术家作品的初选,看过他们的作品图片,非常喜欢。他们的创作富有想象力,不局限于某人某事,而是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一种和平友好的愿望。

作品的真正完成还在于画家和观众的交流,希望艺术家之后再进一步听听观众、专家、外国友人的意见,探讨怎样处理历史事件、历史题材,提高历史画创作水平。“一带一路”是世世代代永远友好的创作课题,希望通过这次创作活动进行总结,给未来的美术创作提供经验。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