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孙景波:作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面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孙景波:作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面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来源:中国美术报发布时间:2018-12-09

【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委员

回顾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怀揣有容乃大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和世界进行交流来达到共同繁荣及发展的过程。回想古代哲人孔子设想实现的政治理念,即实现大同世界,与本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有陆路丝绸之路上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马可·波罗东方之行,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历史故事,说明东西方文明之间需要通过沟通,使自身的文化和相互适应能力得到扩充,人类的共同发展也需要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便印证了这样的精神,美术创作本身也体现了艺术家的文化精神面貌。而对于六十余位国外艺术家的积极参与,我相信在不同国别、民族、文化背景、艺术发展道路的碰撞下,他们会带来更多样、多元的文化及绘画面貌。

孙景波、杨晓阳、阿鸽在验收评审现场

孙景波、杨晓阳、阿鸽在验收评审现场

总体来说,两百多幅作品均体现了作者应具备的水准和对该题材的积极关注。例如在历史题材的求证上,作者们投入精力梳理史实并逐一考证;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看得出作者们收集了相当多的材料予以充实画面,这是极为不易的。从近年的作品来看,创作水平还是比较平稳的。此次验收评审距离作品展出还有一定时间,作者们有充裕的时间,也有足够的能力来修改与完善不足之处。因此,我期望最终展出的作品较目前而言能更进一步,这也是我对该工程及作品的美好期待。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