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ba48171a7d4932a9bbcdcb31f49edb/images/35e772b1c44340c5b95267c3980f891d.jpg 专题

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过的六年——中国国国家画院延安帮扶六年记 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过的六年——中国国国家画院延安帮扶六年记

来源:中国美术报 文:张婷婷发布时间:2018-07-03

2012年5月,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画院联合组织了百名画家走进革命圣地延安,追寻文艺真理,体悟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在这里,画家们不仅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写生,还自发与延安的100名留守儿童结成扶贫对子。从此,延安就成了画家们心中的牵挂。

如今,六年过去了,第一批受资助的孩子已经长大,当年种的画家林也成了一片绿洲……这六年来,大手拉着小手,艺术家们和孩子们共同前行。

捐资助学,与百名留守儿童的约定

2017年12月22日,冬至的延安,少了几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壮阔。瑟瑟冷风起,带着几分寒意。但与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带队的画家慰问团带来的暖意。他们来到延安佛道坪乡,看望100名帮扶资助的留守儿童。杨家砭小学、新新双语小学,这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牵挂的地方。

山脚下,余晖中,一双双温暖的大手牵起小手,画家们将装有帮扶资金的信封交到孩子们手中。为表达感激之情,孩子们为他们系上红领巾,学生们送上了剪纸作品,受捐助学生家长则递上一双亲手绣制的鞋垫……

这个爱心行动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12年,那是中国国家画院百名画家“走进延安”活动时,在深入采风写生过程中,画家们发现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生活极为艰辛,在场的艺术家一致认为应该为延安的孩子们做点事情。杨晓阳随即联系了延安美协主席李师明,在他的调研和联络下,中国国家画院与百名儿童“手拉手”,画院负责100位留守儿童中学以前的全部学费,每年春节前,画家们还会来延安给孩子们送去300元的助学金。至今,这个帮扶活动已经连续资助贫困学生600余位。杨晓阳说:“从2012年画院与这些贫困留守儿童结缘起,画家心里就牵挂着这些孩子。来到延安继续做好助学活动,给孩子们送来温暖和新年祝福,这既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关注留守儿童,让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每次活动结束,画家们总是陪着孩子们聊聊天,关心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国家画院的善举,也滋润着延安的孩子们的心田。“因为你们,我知道,我并不孤单。”杨家砭小学的学生贺晓楠动情地对画家们说,“2012年,你们来这里看我们,像家人一样陪我们聊天,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不仅让我们感到在爸爸妈妈身上才有的温暖,也让我知道家的外面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世界。”2016年1月4日,画家团临行告别时,学生家长高利平拉着画家的手,感激地说:“你们是艺术家,更是爱心的代表,感谢您们!”虽然学校会对贫困学生的学杂费有大幅度减免,而这300元钱则保证了孩子们日常学习所需文具的开销,对提升孩子学习质量有很大帮助。

“6年来,画家们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累计已近20万元,很多收到资助的贫困儿童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中学,虽然画家们每年捐赠的100名留守儿童人员有变动,但大手拉起的小手,温暖的情感和意义却从不间断。”杨家砭小学校长祈延林说。

据甘泉县委书记杨宏兰介绍,甘泉县共有留守儿童408名,杨加砭小学是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中国国画院的艺术家们几年来坚持帮扶留守儿童,他们的善行义举使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正能量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弘扬,也带动了本地爱心公益事业的发展。据李师明介绍,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在感召下纷纷为孩子们捐款捐物,或者教孩子们画画,“有些小朋友的绘画水平不错咧!”李明师高兴地说。

除了资金帮扶,中国国家画院也在积极地参与到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中。2017年,新新双语小学的孩子们来到北京,跟随《中国美术报》的老师们一起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来到延安,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阳光、活力的种子。小小年纪就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这让孩子们的未来多了一份希望。”新新双语小学校长姬延安如是说。

送文化,老区人民收获最美的新春礼物

晋塔村、石门村、佛道坪……六年来,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们进入的都是延安最偏远的地方。自2012年开始,每年春节前,画院组织艺术家给延安老区人民写春联已经成为固定项目。他们深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深刻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带着深情厚谊,主动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

在晋塔村,当艺术家们把一幅幅充满情谊的春联送到村民手上,黄土搭建的小院里立刻充满了年味。火红的春联在蓝天、黄土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热烈温暖,村民们的笑容更是让人动容。被现场的气氛感染,艺术家们就以院子里的小车为案,挥毫泼墨。雪后的山区气温极低,很多艺术家的手都冻僵了,但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并没有影响画家们写春联的热情,于志学、赵华胜、谢志高、方骏、尼玛泽仁等几位老艺术家虽然已有七八十岁高龄,但他们不畏奔波劳苦,写了一幅又一幅。简陋画案旁的艺术家换了一拨又一拨,直到院子里被洋溢喜庆氛围的春联覆盖。纪连彬、王孟奇、刘建、李晓军、王平、于文江、梁占岩、吴迅等老师一边写一边交流:“这几个字写得好!”魏广君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到最后;何加林已经写了四五十幅,还在问在场的老乡:“谁还没有?”尼玛泽仁说:“我们写几个字微不足道,但看到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了快乐,这就更感受到我们的责任”。红彤彤的春联在金黄色的窑洞里流动,笔墨在画家们的手中传情。晋塔村村委会支书袁治东告诉记者:“村庄的人口稀少,平日里十分清静,画家们的到来,为村庄增添了生机,我们很激动,也很开心,感谢他们让这里有了年味,希望他们以后常来!”

而在石门村,这个户籍人口有416人的小村庄,常住村民却只有200位。村里有很多空空的窑洞和独居的老人。他们在临近年关的时候,还未等到自己的亲人,先迎来了20多位陌生的好心人给他们送来新春联。“村里面可难来人了,今天来这么多,还给我们写福字,我们高兴。”“大门上是一副,窑面子上两副”,拿着刚写好的春联,老乡边说边笑,盘算着怎么贴。画家们出发前连夜写好的对联发完了,现场铺好桌子接着写,老乡们开心,画家们更有劲头。“这种生活,我们不走近时,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当我们贴近时,才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根还是扎在土壤里,我们从这样的生活形态和他们的精神状态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贾广健说。

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善举,一点一滴做实事,从群众最实际的需求出发,把群众“要文化”和画院“送文化”匹配起来。艺术家们把充满喜庆和暖意的春联等作品送进千家万户,让带着家常味和泥土气息的艺术作品回归到百姓中,让百姓在寻常生活中也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画家林,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片绿色

在延安万花山,有一片“画家林”,春天时,草木吐绿,桃花芳菲,宛如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洲。这是“美丽中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题植树活动开展三年来的初步成果。而三年前,它还是一个光秃秃的小山丘。

2016年,《中国美术报》刊发了由杨晓阳发起,刘大为、冯远、许江、卢禹舜、张晓凌、张江舟、赵卫、曾来德、纪连彬、高云、韩书力等多位政协委员和书画名家响应的《种一棵“乡情树”倡议书》,得到了众多读者和艺术家的支持。在此期间,多位艺术家通过捐款、捐画,亲手种下乡情树等举动积极响应该倡议。吴山明、朱颖人、郭怡孮、陈家泠、谢天赐、姚伯齐、刘建、赵奇、梁占岩、贾广健、马锋辉等艺术家虽未能赶至延安,但他们心向往之,纷纷捐献作品进行支持,更有众多读者通过《中国美术报》的微信公众号为活动捐款、捐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6年4月21日,刘大为,杨晓阳、张江舟、何加林,王平、乔宜男、陈风新、于文江,姜怡翔、张立柱、陈钰铭、李晓军、胡秋萍、魏广君等艺术家与《中国美术报》社团队一起在延安万花山同延安美协的画家,新新双语小学、杨家砭小学的百名留守儿童及万花乡的村民们一起开展了主题植树活动,在万花山上种下一片“中国画家林”。在新植的树苗上都挂着一个认领卡,上面写着画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寄语。在这片画家林现场还有另一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石碑,石碑后面镌刻了响应此次活动号召,为种树育人捐款捐画的参与者名字。

2017年4月,由张江舟带领的国家画院一行人在抵达万花山后,欣喜地发现去年种的“中国画家林”成活率有九成左右。伴随着上下翻飞的铁锹,每一位参与植树的画家、教师、孩子满面汗水,尘土铺满了裤腿、鞋面。但看着去年种下的树苗如今已经长高成林,新种下的小树苗又为“中国画家林”添加了新的生机,笑容和汗珠一样都留在了人们脸上,心中的希望也和充沛的阳光一样明媚、热烈地升腾起来。

2018年4月,植树队伍中又加入了三家爱心单位。令人惊喜的不仅是前年的树苗成活率高,去年种下的桃花绽放,还有万花山这块昔日的荒芜之地竟然涌泉成塘!这个发现让前来植树的画家和孩子们甚是兴奋,这口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池塘在江南甚是寻常,但出现在延安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种一棵“乡情树”,种的不止是树。每次前来植树的画家们还带来各种学习用品送给孩子们,既是树木,也是树人。植树不仅是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社倡议“种一棵乡情树”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关注留守儿童“大手牵小手”行动的延续。连续参与三次植树活动的王平说:“我们希望不仅在延安种下一片绿色,也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片绿色。”

如今,在延安植树育林这一社会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常态性工作。为了将这个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做成一个有实效的活动,2018“中国画家林”主题植树及“双扎”写生采风活动本着不求大、但求好,实实在在地绿化“一座山”、帮扶“一所校”、扎根“一个村”。如张江舟所说:“我始终觉得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品德的提升、精神的培植,让艺术家的内心强壮起来、情感丰沛美好起来,对于日后的创作是非常有好处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对于以上由中国国家画院组织或参与的活动,长期工作生活在延安的李师明再熟悉不过了。几十年来参与延安美术教育事业建设积累的经验告诉他,美术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也一直关注延安的民生、教育问题。而中国国家画院的到来在延安乃至全国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让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延安、在西北大地再次萌发。他告诉记者:“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一片爱心,配合他们将这一系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美术教育和植树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这一系列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也在积极地协助和号召更多延安本地和西北地区的画家参与植树育林、帮助扶持困难学生。栽一棵树、帮助一个孩子,这就是造福一方的实际举措,也是为振兴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的一点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中国国家画院的植树、资助活动看似简单,但却像是毛泽东笔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次来到延安,中国国家画院不仅在黄土高原种下了一片绿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希望的种子、用汗水与欢笑滋润着你我的心田,更是在续写用“大美术”塑造美丽中国的诗篇。

编辑:周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