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展览回顾


展览海报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西泠印社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


展出时间

2024年11月25日—2024年12月12日


开幕式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下午3点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西院展馆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前     言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西汉已开始对古代文字和铜器进行研究,但未成体系。至宋,由于恢复礼制,重视经学,兴起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潮,形成著录、校勘、鉴别、考订金石的专门而又系统的方法,遂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元明渐趋衰弱,清代倡导儒家经典,推崇“朴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经世致用”,注重考据,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向高潮,以金石为主要师法对象的清代碑学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而繁盛。

刻帖是将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传拓后供人们临习和鉴赏,是保存和传播书法作品的重要复制方法。据文献记载,刻帖始于五代,自宋元至明清从未间断,均有刻帖存世。后衍生出研究考订刻帖源流、时代、体例、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也形成以名家墨迹、法帖作为师法对象和审美风尚的帖学流派。

王国维尝谓“金石之学,创自宋代,不及百年,已达完成之域”。宋代金石学兴盛的表现之一,即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金石学奠基之作,如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从而确立了金石学证经补史的学术传统。衍至清乾嘉以降,金石学研究达到鼎盛,范围扩大至镜鉴、兵符、砖瓦、封泥及至甲骨、简牍,也为清代碑学书法的兴起推波助澜。而“刻帖”作为学习书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同样盛行于宋代,其中北宋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千年间帝王、名臣、书家墨迹,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汇刻丛帖,被誉为“法帖之祖”。之后,《潭帖》《绛帖》《大观帖》等汇刻丛帖和各种单帖层出不穷,作为泛视觉艺术的存在,对法书在当时的传播以及后世的流布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宋代之前的书法遗迹多赖金石而保存,随着宋代刻帖风气的开启,宋代以后的书法也多借刻帖的流行而发展。宋之前的金石和宋以降的刻帖代表着书法的两种不同审美和流派,就像书法的两个翅膀,共同维护着书法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为系统地研究书法古迹,深挖传统,推动书法的全新发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自2020 年开始,采用“品”方式从金石书法研究入手,先后举办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已成功举办了“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四次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刻帖作为金石之后的重要书法史料,在书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继上述金石系列研究展之后,为了全面展示中国金石文化艺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面貌,2024 年底,中国国家画院和西泠印社共同主办“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大力促进金石学在当代研究的新发展。这次金石研究系列展大致有几个方向:历代金石学文献、著录研究,金石学家研究,金石收藏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涵盖青铜器实物、图像,摩崖石刻、拓本等)。

历代刻帖研究是指汇刻丛帖与各种单帖的书法与审美研究,包括对刻帖刊刻时代、地点考辨,拓本传拓年代、流传和释文阐释等研究,以及对传统帖学书法实践的研究,诸如金石学者书法家研究,帖学书风、字体研究,帖学创作实践、审美研究,与“品”相关的美学理论、诗词研究,等等。本次展览旨在全面梳理、展示中国古代金石、刻帖,以金石学史的叙事方法去感触历史,将上古三代金石到明清刻帖及其当代创作做一体呈现,不仅是对碑学审美的体系性构建,也是对帖学在当代发展“全历史性”的新体系化阐释。

本次展览自筹备以来便得到西泠印社、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西安博物院、河南印社、山东印社、京华印社、终南印社、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海岱美术馆、吴式芬金石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征集金石、刻帖360 余件。同时开展的金石学史与刻帖书法新探创作展,采用邀请和投稿相结合的方式,经评审共有118 件书法篆刻作品入展,43 篇论文入选,基本展现了当代书家、学者对金石学和刻帖的全新理解。


中国国家画院
西泠印社
2024年11月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参展作者、论文作者名单


参展作者(以年龄为序)

周俊杰、林岫、张景岳、李刚田、申万胜、赵熊、胡抗美、徐正濂、曾来德、张旭光、陈振濂、阴凤华、曾翔、傅舟、冷旭、李晓军、 陈洪武、 陈明德 、戴武、 黄胜凡 、祁小春、蔡大礼 、赵雁君 、高军法、 朱培尔、 胡秋萍 、魏杰、 文永生 、吴行 、鄢福初、 安文丽 、韩少辉 、洪厚甜 、刘洪洋、 王丹 、王厚祥 、许雄志 、张继、 戴文 、范正红、 冯宝麟 、李远东、 魏广君、 陈桂生 、刘颜涛、 柳晓康、 陈一耕、 李国胜 、韦斯琴、 吕子真 、倪文华、 漆钢、 王春山、 张公者、 赵国林、 周斌 、陈海良、 方放、 谷松章、 肖文飞、 曾杲、 李智野 、龙开胜 、王乃勇、 徐海、 陈伯舸 、陈胜凯 、李力 、王东声、 谢小铨、 阎峻、 杨涛、 尹海龙 、周剑初 、陈楚明、 李晖 、李明 、刘昱 、杨军 、沈浩、 张钧 、郑睿 、乔延坤 、陈靖、 程兴林 、樊利杰 、伍剑 、陈明之、 杜浩、 高磊军、 李洋、 芦海娇、 唐朝轶、 郑长安、 曹恩东、 曾盛国、 赵际芳、 文佐 、梅跃辉、 池伟、 蒋子旺 、杜庆龙、 张云 、刘大伟 、焦新帅、 王军刚、 高少珂 、况冬冬 、左廷鑫、 商国一、 郝懿斐、 岳大昭 、朱丰、 林婧滢、 刘光川、 景世奇 、林小峰 、翁骥煜 、蒋馨怡


论文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一凡 、王江涛 、王高升、 左廷鑫 、田振宇、 冯靖雅 、边恩慈 、乔少旭、 向净卿 、刘光喜、 刘泽勇/朱书全、 刘勇、 刘瑞鹏 刘潇 、许伟东/刘燕、 孙海涛 、孙强 、杜立 、李殿瑞 、李霏 、宋雪云鹤 、张杨/牛靖柯、 张炜、 陈思雨/修子睿 、陈锴生 、茌天涯、 周炜文、 郑清元、 郑道骏、 胡鹏、 贺思谦 、袁文甲、 夏卓熙/赵明、 郭嘉颖、 唐楷之、 曹志华、 曹简、 [日]清原健、 梁培先 、程兴林 、曾令京 、魏子云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西周】毛公鼎 242.5cm×83.5cm 西泠印社藏

吴大澂藏龙节 215cm×60cm(局部) 河南印社提供

【秦】诏权量册(部分) 27cm×17cm×8 页 28cm×16cm×22 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东汉】袁敞碑 78.5cm×72cm河南印社提供

淳化阁帖 26cm×35cm×28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淳化阁帖26cm×35cm×28 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此为卷六。

定武兰亭序 29cm×14cm×33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玉版十三行 17cm×8cm×10 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大观帖 30cm×17cm×27 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黄庭经 27cm×12cm×10 页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提供

【商】刻辞甲骨 13.5cm×6.8cm×2.2cm 河南印社提供

战国·齐】石磬 河南印社提供

西汉砺石墓志 河南印社提供

【北周】张回香造像碑26cm×14.8cm×11cm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

【新莽】王精金印 西安博物院藏

【清】 蒋仁 “廉”白文印 1.5cm×1.5cm×2.8cm 西泠印社藏

【清】黄易 “沈可培”白文印 1.8cm×1.7cm×4.7cm 西泠印社藏

【清】 奚冈“白栗山樵”白文印 1.9cm×1.9cm×4.5cm西泠印社藏

【清】陈豫钟“汪学海印”白文印 1.3cm×1.2cm×4.1cm 西泠印社藏

【清】 陈鸿寿“吴氏兔床书画印”朱文印2.3cm×1.8cm×4.6cm西泠印社藏

丁敬七律行书轴 126.5cm×28.5cm 西泠印社藏

沙孟海楷书轴 150cm×58cm 西泠印社藏





编辑:齐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