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展览回顾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国家图书馆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

协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

《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

2022年8月16日—2022年8月31日

开幕式

2022年8月17日15:00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

展览场馆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国家典籍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内)


前言

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续中国典籍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拓本的解读,使我们不仅不能对经典性的金石碑刻书法随心所欲地进行“虚幻”处理,而且,随着文化环境的转变性要求,书法的艺术性在当代得以突显。书法在当代的“新变”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文化态度,来源于我们对金石碑刻经典的尊重和继承,以及缘之所引发的一系列与创作相关的笔法、字法、篇章布白、风格样式、审美标准与情感等问题。

现实中,当代书法被“嫁接”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对之品鉴和解释普遍模糊而缺乏细节。书法的差别性在当代的影像呈现,或是趋于建立在传统帖学基础上的“家族类似”;或是抛弃一切经典性参考的“标新立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客观世界的秩序和权力架构在此被颠覆和凌乱了。比如很难评价一个当代的书法流派或者代表性人物作品的孰优孰劣,大家彼此在情感支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渐行渐远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的同时,没有构建出新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而产生的一种纷乱局面。这使我们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在差异性的当代审美结构中遁于无形,也使我们用眼睛和心灵所构建的无论是传统的或当代书法视觉秩序瞬间坍塌。虽然有一千个理由可以让一张作品看起来更像“书法”,然而当代书法的创新性表现在此不能获得一种有效的理论支持和价值依据,那么我们当下书法创作的真实成就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质疑。如果“真实”在此缺席,我们就没有必要很认真地讨论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什么的问题了,它完全可以脱离笔法与字法,脱离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利用笔、墨、纸的物理状态,拟真性的利用书法图像的指涉关系,游离其外的形成许多种“字像”,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书法精神上的自由自在、一种创新,也可以不屑一顾的评判其所有的行为及其创作是伪的。因此,当代书法新局面的开展,需要我们从理论观念上对创作作出分类评判,构筑以“品”之定位的审美体系。

“品”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普遍的评论方法和现象在传统文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审美评论范式。在审美和艺术评论中,“品”既指包括感受、体味、析辩、反思在内的品评,又指对所评之作品应有的范围性的品类和价值性,给出品级的确定,总之是对作品进行属性、风格及其高下优劣的划分和研究,通过“品”确立当代书法创作的理想范式和代表人物。2020年,我们从金石铭刻书法研究入手,策划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年度系列展之“汉隶十二品新探”,2021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今年的“篆书廿九品新探”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展览部承办,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协办。这次展览选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两汉以及唐宋篆书刻石100余件(套),展览作品经过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名人收藏、题跋和钤印,具体包括刘喜海(燕庭)、陈介琪(簠斋)、吴大澂、陈宝琛(澂秋馆)、费念慈、溥伦(延鸿阁)、吴云(平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周进(季木)、王瓘(孝禹)、杨绍儁、柯昌泗、李国松、端方(陶斋)、姚华(莲花盦)、方若、容庚、罗复堪、邵章、邵锐、陆和九、曾毅公、唐兰(立庵)、唐复年、冯汝玠、孙伯恒、周康元(希丁)等。本次展览同时征集和特邀当代书家对这些古迹进行临摹和创作,共计120件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8月15日—8月3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时展出的“篆书廿九品新探”,会引起社会深度的关注。

“篆书廿九品”这一新名称的酝酿和提出,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反对在既往的美学经验上驻足不前,通过这种重塑经典的理想,提倡另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得,即对篆书,尤其是对许多新出土的篆书作品进行新的诠释和新经典化的实现。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

2022年7月15日


相关链接: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一)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二)

编辑:彭越